《民族文化》月刊要出一本中國文化問題專號,編者向我索稿,剛好我在廣西大學講演《中國文化要義》,似乎無法推辭。但我隻有腹稿,順口去講是可以的,卻尚不敢輕於著筆;倉促之間,尤苦無以報命。現在姑且用《中國文化問題》這樣一個題目,將心中一些話,請朋友替我記出來,勉強塞責。內容草率處,請編者和讀者原諒。
一.誰認識中國文化?
誰認識中國文化?過去的中國人,大約不易於認識。因為他處在局中,又缺乏其他不同文化的對照。在當初那時,圍繞著中國的一些鄰邦外族,原沒有我們的文化高明,我們當然就有一種自大的心理。因而中國人幾千年來在被近代西洋文化嚴重打擊前,一直是為這自大心理所蔽的。到了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後,與近代西洋文化見麵,有了比較對照,似乎可以引生自覺;但又被它嚴重打擊,茫然無措,陷於過分自餒。直到今日,全國有知識的人,若問他中國文化的短處何在,都能說出許許多多;若問他中國文化的長處何在,則不免口囁嚅而心躊躇了。他至多說中國文化過去的光榮,過去的價值,然而這有什麼意義呢?凡為此自餒心理所蔽的人,一樣地無法認識中國文化。想要認識中國文化,必須對於人類過去的曆史,未來的前途,能有全盤觀測,而尋出中國文化在那裏麵的位置,庶乎於其長短得失才有個分數。然而此豈易言呢!
以我個人的閱曆,似乎外國人(尤其西洋深醇的學者)倒比中國人能認得出中國文化的特異處,能領會中國文化的價值。此其例甚多,且不枚舉。至於中國人裏麵,既不自大,又不自餒,心裏較得其平者,非無其人,但多未必能說明其自己所見。雖不能自明其所見,而同他討論這個問題,是很好的——一定很通達的。這種人的年紀,總要在四十歲以上或其左右。因為他一麵得見今日的世界;一麵亦趕上看見一點老文化,趕上參加新舊劇烈變化的正好時候。並且在人生欣戚甘苦上多有一些嗜受咀嚼與反省——這是認識文化所必需,而為年紀在三十以內的人所不容易有的。
年紀在三十歲以內的人,雖不及有許多老當見識,然而如果他壽命長的話,還有好運氣在後邊。因為曆史的演變,今日正好進於一新階段。這新階段即自中國抗戰開始,而世界第二次大戰亦於此發作。由抗戰促進了中國人的自覺,並展開了新中國的前途。而世界二次大戰則加緊了人類曆史的轉變與文化改造,可以從側麵助成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中國人今後一天一天將逐漸認出其固有文化的麵目,不再“如墮五裏霧中”,是沒有疑問的;今後世界上人都將曉然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在人類文化中的意義,是沒有疑問的。
二.怎樣認識中國文化?
我們要認識中國文化,從何入手呢?我們不要搬出古書來講,亦不要從遠遠曆史說起,正不妨從眼前事實來看。眼前的事實,是抗戰四年,而中國依然存在。誰都知道敵人是世界強國,其侵略中國,曾有數十年的準備;而我們呢,則有數十年的內亂,教育落後,經濟落後,國防軍備,幾無可言,隻在抗戰前國家方才表現統一。以此而論,它征服中國,應當是很容易的。想不到四年之久,依然不能解決,這在我們一麵,究竟靠著什麼?說一句老實話……這全靠我們的家業大,就是國家大。隻為中國國家大,盡你敵人戰必勝,攻必取,卻無奈我們退守到西半部來,土地依然甚廣,人口依然甚多,資源依然甚富。在敵人已感戰線扯得太長,時間拖得過久,力竭精疲,而在我還是可以支撐。試以歐戰相比較,大家數數看,歐戰不久已亡了多少個國家。有的兩三天便亡了,有的幾個月便亡了。所有那些亡的國家,其經濟政治都比我們進步,卻為國小,沒有後繼,沒有退路,便完了……中國實在太大。平時我們的國大,自己亦不覺得,今天不能不引起注意,因為從這個條件救了我們的命。
國家大,在今天固然救了我們的命,但過去亦曾害得我們甚苦。我們過去國家好多年不能統一,未嚐不是吃虧國家太大。假若中國隻像廣西一省大,那不早就統一了嗎?試想人多地大,就不易得到一個領袖;一個人在小局麵裏作領袖,未必即能為大局麵的領袖。即令他是能行的,亦要待慢慢養成資望才行。一時沒有領袖,便一時不能統一。還有人多地大,則感覺遲鈍,知覺不靈。比如從前我在北平,廣西內部打得不成樣子,我同旁人說,旁人竟茫然不知。又如“九一八”我們失去東北四省,這是比敵國約近兩倍大的大地方;除了東北人痛苦著急以外,好多人對此很漠然或忽忘,仿佛不算是一回事。試問如此麻木不靈,國事如何能好?還有人少則責任分明,不容推諉,人太多其責任心便輕了。一大家人每每不如一小家庭人振作,就是這個緣故。像中國有幾萬萬人則每人所負責任為幾萬萬分之一,各人皆以為還有其他好多人負責,不必靠我。這樣國事如何能好?還有一個人縱然熱心大局,無奈局麵太大,努力一番,不易生何影響,以致減少興趣,或沒有勇氣,其結果亦是使國事不易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