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
雖然晏家並沒有像賈府一樣被抄,但是父親晏殊去世後,年紀輕輕的晏幾道立刻就領略到了人世的險惡,不但始終屈沉於世,沒有升職的希望,而且還在宋神宗熙寧七年因為好友鄭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牽連下獄。
按說小晏這種性格的人,根本不喜歡參與政治,但卻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旋渦。其實他和鄭俠隻是文辭上的交往,鄭俠繪製《流民圖》上呈皇帝,反對新法,小晏恐怕毫不知情,也並不關心。但是鄭俠被捕後,瓜蔓相抄,親戚朋友一並治罪。差役在鄭俠家搜到一首小晏的詩:“小白長紅又滿枝,築球場外獨支頤。春風自是人間客,主張繁華得幾時?”這本來是一首很平常的寫景抒情詩,但“官方”解釋說:“主張繁華得幾時”這句,是惡毒攻擊王安石的新法不能長久。於是,差役將小晏也關入大牢,聽候發落。
“風起於青萍之末”,由此看來,“文字獄”已初露猙獰,要磨牙吮血了,好在它還像一隻關在籠中的猛獸,尚無大肆噬人的條件。神宗皇帝對文字上的“敏感詞”,還不是太較真。後來蘇軾“烏台詩案”中那句什麼“蟄龍”之類的話,他也是一揮手作罷。而且神宗深知小晏很“純”,活到三十多歲,心理上還是“小正太”,絕不會來趟政壇渾水,不久就命人釋放了他。
然而,可想而知,這一段經曆對小晏的心理打擊非常大,《水滸》中有段文字形容這牢獄之中的可怕,很是真切:“推臨獄內,擁入牢門。抬頭參青麵使者,轉麵見赤發鬼王。黃須節級,麻繩準備吊繃揪;黑麵押牢,木匣安排牢鎖鐐。殺威棒,獄卒斷時腰痛;撒子角,囚人見了心驚。休言死去見閻王,隻此便為真地獄。”要是江湖上提著腦袋玩命的那等狠人,獄中出來進去算不了什麼,但晏幾道卻是女孩兒一般嬌弱的人兒,身心所受到的傷害是終生難泯的。
所以,此後的晏幾道更醉心於那些清詞麗句之中,沉醉在女兒家的溫柔夢裏,隻有這裏,才是他心靈的港灣。他恐怕也像賈寶玉那樣,期望自己也成為一個女孩家,省得再沾惹這塵世的汙濁。
好友黃庭堅曾經奇怪他這樣聰明的人,為什麼不多研究些經國大業?晏幾道答道:“我盤跚勃窣,猶獲罪於諸公,憤而吐之,是唾人麵也。”我用大俗話翻譯一下,意思是:我夾著尾巴做人,那些人還加罪於我哪,要是把胸中想說的那些話都講出來,那等於對著他們的臉啐唾沫!
《紅樓夢》“凡例”中宣稱,作者是為閨閣昭傳,絕不幹涉朝廷雲雲,晏幾道也隻為我們留下一卷《小山詞》。詞中隻記述了對蓮、蘋、鴻、雲這幾個女子的相思之情,除此之外,晏幾道不願多言。
黃庭堅說他平生有四癡:“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士語,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麵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
《紅樓夢》中則說賈寶玉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兩人何其相似!黃庭堅詩中曾稱小晏為“雲間晏公子”,確實,他們這樣的人隻適合生活在雲端裏,不要到紅塵中來過世俗的日子。一旦從雲間跌落在地,就特別地無助。
落入凡間的精靈,往往很憂傷。
小晏的脾氣,在外人看來是相當古怪的。好友黃庭堅介紹蘇軾去拜訪他,他居然拂袖不見,還說:“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意思說朝廷中的大官多的是,大半是當年我父親的門生故舊,我都沒空搭理他們。讓當時正風光得意的翰林學士蘇軾碰了一鼻子灰。
小晏不見蘇軾這件事,例來為人津津樂道。可見小晏的性格十分怪僻。蘇軾並非俗人,當時已是名滿天下,又是好友黃庭堅的恩師,按正常的人情禮往,小晏見一下又何妨?就算給朋友個麵子嘛。
我猜測,這並非單單是因為小晏性格古怪,更可能是小晏經曆了那次牢獄之災後的敏感反應,小晏本來就不願意參與政治,卻因與鄭俠交往而無端被株連,此後他對黨爭旋渦抱有深深的畏懼。蘇軾也是反對新法的,並因“烏台詩案”而下獄。所以小晏一聽,就本能地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覺得蘇軾是個招災惹事的人,於是他趕緊關上自家的大門躲起來了。
《碧雞漫誌》中記載,小晏暮年時,權相蔡京派人登門,請晏幾道寫一首賀重陽的詞,晏幾道寫道:“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初見雁,已聞砧。綺羅叢裏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灩灩金。”詞是不錯,但裏麵卻沒蔡京的事,一句對蔡京的恭維話也沒有,壓根兒就看不出是為蔡京所寫。蔡京看了,雖然大為不悅,但小晏古怪畸零的脾氣人人皆知,也就罷了。
這恐怕也是晏幾道借以疏離政治人物的一種手段,不可隻用“不通事務”四字來推斷。晏幾道,號小山。這“小山”二字,取於“淮南小山”,大有隱者之味。晏幾道晚年之時,可能心境淡然明澈,幾近於道矣。
小晏一生沒有做過大官,對於他這種貴公子,做大官並不是心中最渴望的事情,比不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田舍郎”們,做夢也想著玉堂金馬什麼的。人家小晏什麼沒見過?父親當過位極人臣的宰相,豪華排場下一樣也有不為人知的煩惱。所以這些清貴子弟們反而是“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