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操竹節(1 / 3)

範仲淹一生的事跡,堪稱楷模。我是從小就聽範仲淹“斷齏劃粥”苦學不輟的故事。所謂“斷齏劃粥”,是說範仲淹少年苦讀時,每天煮一鍋粥吃。粥涼之後,會凝成一大塊。範仲淹就在粥上劃上兩刀,分成四塊,每頓飯就是兩塊粥伴著幾根鹹菜,這樣既省錢又省時間。

而今,這樣的故事,講給現在整天漢堡、酸奶不離口的小朋友們聽,已是非常的遙遠隔膜。他們可能會說:“範仲淹直接泡碗方便麵,不更簡單?”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就早早病逝,母親帶著他改嫁一個姓朱的小官。於是範仲淹改名為朱說。直到23歲時,偶然的一次口角,才讓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前麵說過,範仲淹非常儉樸,但朱家的兄弟卻大吃大喝,花錢如流水。範仲淹看不過去,就以兄長的身份來勸止。結果這兄弟白著眼說:“我自用朱氏錢,幹你鳥事?”範仲淹何等聰明,一聽就覺得話中有話,於是設法一打聽,有多嘴的人就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

範仲淹馬上收拾行裝,毅然離開朱家,獨自去南京的應天府書院讀書去了。在這裏,範仲淹一意苦讀,心無旁騖。有一天,真宗皇帝禦駕親臨應天府,一時間人山人海,書院裏誰還在“上課”啊?大家都擠到街上去看皇帝了。結果範仲淹卻紋絲不動,還是看他的書。別人勸道:“得見真龍天子,這是百年難遇的機會,你怎麼就不去呢?”範仲淹微微一笑說:“以後見也不晚。”

果然,沒有擠著去看熱鬧的範仲淹,第二年就金榜高中,在賜予新科進士的禦宴上,大大方方地近距離見到了真宗皇帝。所以,這人就是要胸有大誌,整天擠到人群裏去搶超市的促銷商品,滿大街算計著尋找打折衣服,能成就什麼大事業?

功成名就的範仲淹(當時名字還是朱說),從朱家接回了母親,並正式向朝廷上表要求改了名姓。這其中有一聯非常值得歎賞:“誌在投秦,入境遂稱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

這裏用了兩個典故,上聯是說戰國時的範雎,因逃難到秦國,改名為張祿,後來他成為秦國丞相,提出“遠交近攻”等謀略,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而“陶朱”指和西施泛舟五湖的範蠡。他助越王滅吳後,棄政從商,隱姓埋名,世稱“陶朱公”。這兩位都是曆史上更名換姓的人,而且都是響當當的大腕人物,還恰好都姓範,所以大家激賞不已,傳誦一時,目為奇文。

你看,這飽讀詩書、博古通今就是好吧?範仲淹把自己當“拖油瓶”這件大不光彩的事,引經據典這麼一說,化恥為榮,倒顯得和史書中的“大腕”們—範雎、範蠡同列了。

好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書生,做官後就拚命享樂,好把當年十年寒窗的辛苦補回來,連動筆修史時也要美女持燭侍酒的宋祁,在其兄長勸他不要過於奢侈時,就說:“我們當年吃鹹菜稀粥,為了什麼啊?不就是為了今天的享受嗎?”所以,很多人都是百般“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官位,視烏紗帽為自己的“第二生命”。

範仲淹一生的事跡,堪稱楷模。我是從小就聽範仲淹“斷齏劃粥”苦學不輟的故事。所謂“斷齏劃粥”,是說範仲淹少年苦讀時,每天煮一鍋粥吃。粥涼之後,會凝成一大塊。範仲淹就在粥上劃上兩刀,分成四塊,每頓飯就是兩塊粥伴著幾根鹹菜,這樣既省錢又省時間。

而今,這樣的故事,講給現在整天漢堡、酸奶不離口的小朋友們聽,已是非常的遙遠隔膜。他們可能會說:“範仲淹直接泡碗方便麵,不更簡單?”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就早早病逝,母親帶著他改嫁一個姓朱的小官。於是範仲淹改名為朱說。直到23歲時,偶然的一次口角,才讓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前麵說過,範仲淹非常儉樸,但朱家的兄弟卻大吃大喝,花錢如流水。範仲淹看不過去,就以兄長的身份來勸止。結果這兄弟白著眼說:“我自用朱氏錢,幹你鳥事?”範仲淹何等聰明,一聽就覺得話中有話,於是設法一打聽,有多嘴的人就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

範仲淹馬上收拾行裝,毅然離開朱家,獨自去南京的應天府書院讀書去了。在這裏,範仲淹一意苦讀,心無旁騖。有一天,真宗皇帝禦駕親臨應天府,一時間人山人海,書院裏誰還在“上課”啊?大家都擠到街上去看皇帝了。結果範仲淹卻紋絲不動,還是看他的書。別人勸道:“得見真龍天子,這是百年難遇的機會,你怎麼就不去呢?”範仲淹微微一笑說:“以後見也不晚。”

果然,沒有擠著去看熱鬧的範仲淹,第二年就金榜高中,在賜予新科進士的禦宴上,大大方方地近距離見到了真宗皇帝。所以,這人就是要胸有大誌,整天擠到人群裏去搶超市的促銷商品,滿大街算計著尋找打折衣服,能成就什麼大事業?

功成名就的範仲淹(當時名字還是朱說),從朱家接回了母親,並正式向朝廷上表要求改了名姓。這其中有一聯非常值得歎賞:“誌在投秦,入境遂稱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陶朱。”

這裏用了兩個典故,上聯是說戰國時的範雎,因逃難到秦國,改名為張祿,後來他成為秦國丞相,提出“遠交近攻”等謀略,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而“陶朱”指和西施泛舟五湖的範蠡。他助越王滅吳後,棄政從商,隱姓埋名,世稱“陶朱公”。這兩位都是曆史上更名換姓的人,而且都是響當當的大腕人物,還恰好都姓範,所以大家激賞不已,傳誦一時,目為奇文。

你看,這飽讀詩書、博古通今就是好吧?範仲淹把自己當“拖油瓶”這件大不光彩的事,引經據典這麼一說,化恥為榮,倒顯得和史書中的“大腕”們—範雎、範蠡同列了。

好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書生,做官後就拚命享樂,好把當年十年寒窗的辛苦補回來,連動筆修史時也要美女持燭侍酒的宋祁,在其兄長勸他不要過於奢侈時,就說:“我們當年吃鹹菜稀粥,為了什麼啊?不就是為了今天的享受嗎?”所以,很多人都是百般“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官位,視烏紗帽為自己的“第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