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五百年來誰著史

韓毓海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整理於船舶處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從金融與曆史角度講述明清500年興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層組織,上看財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勢,重新審視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興衰,有力印證了:近500年來世界史的消長,其核心取決於“國家能力”的強弱。同時,作者還探討了:為什麼白銀能成為明朝的合法貨幣?為什麼說明清亡於“貨幣戰爭” 為什麼中國票號資本被西方金融資本擊潰?究竟有沒有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等一係列大問題,並藉此重估新中國的體製問題,其觀點和結論為當下中國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作者韓毓海是北大新銳學者,國內鮮見的大知識分子,在◣

清朝的藏富於民導致軍事衰弱

結語:究竟有沒有中國道路、中國模式?

經驗教訓:必須有財政貨幣自主權

農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

沒有國家的組織就沒有市場資本

以勞動密集型方式麵對生態危機

天下胸懷與“中國道路”

緒言:以史為鑒,重估新中國體製問題

500年來,中國為什麼逐步衰落?不是簡單的因為生產不發展、市場不發達,更不是由於什麼“體製幹預”過多,而恰恰由於體製的“無為”、體製的“無力”和低效率。將中國的近代衰落簡單、抽象地歸之於“專製製度”,特別是所謂“國無憲法”、“民無權利”,這其實是晚清和民初就有的議論,它終究要流於一種耳食之談,淪為與曆史和現實實踐脫離太遠的空洞教條。

中國最近500年興衰的關鍵

2008年9月,我在美國紐約大學教書,學校與華爾街之間徒步不過20分鍾,教學之餘,正好就近觀察史無前例的資本主義金融大危機。那個時候寫了《反麵教材的價值》這篇文章,以英文發表之後,國內的幾家學術刊物也想刊出漢語稿。記得高超群教授為了索要這個文章,曾深夜從北京把電話打到了紐約,求“稿”若渴之心,令我深深感動。最後,這個文章很迅速地在《綠葉》、《世界博覽》雜誌刊出(這要感謝楊學軍先生和閻海東先生),隨之又被幾家報刊轉載,反響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意外之餘,我也由此體會到當今的中國是如此夜以繼日、密切地注意著國際風雲的變幻的,而自己深以為幸的更是:作為一個貨幣金融領域裏的外行,一點有限的閱讀和觀察體會,遠隔千山萬水,竟也能夠對於國家和老百姓有些許輕微的意義。

從中國的視野、或“以中國為本位”去觀察和描述最近500年世界曆史的變遷,致力於探詢當代中國的“世界”觀,這是我最近這些年來學術工作努力的方向。但是,說老實話,這也僅僅是“努力的方向”而已。我自己讀書不多,尤其不是曆史係科班出身,所以這個探詢的過程,其實完全就是學習的過程。

最近500年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歐美霸權的形成並橫掃世界;二是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華民族,由逐漸衰落而再次走向偉大複興。有人把這段曆史歸結為資本主義的勝利,對此我不敢苟同。因為首先,究竟什麼才是“資本主義”,學術界可以稱之為“正宗”的意見,起碼就有三派,至於其他的紛紜眾說,更不必再提了。而三派主流意見中,一種將資本主義歸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關係的變革,特別是大機器生產和雇傭勞動關係的奠定(卡爾 馬克思);一種著重於“資本主義精神”的發明,說白了就是把做生意等於念經,把積累資本視為積累功德(馬科斯韋伯);第三種則側重於自然經濟向金融經濟的蛻變和飛躍(費爾南布羅代爾)。用這三個流派來解釋什麼是資本主義,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用它們來解釋西方之所以興起,中國之所以衰落,解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在我看來,則起碼是沒有抓住曆史要害,而且也不盡符合曆史的事實。

我認為:最簡捷地解釋這500年來世界史的消長,其核心實際上就在於“國家能力”這一點上。在西方現代興衰的過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從根本上說是現代民族國家這種組織形式的奠定,最初就是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銀行家們投資於國家間的戰爭,最終則是金融家通過攫取“世界貨幣”的發鈔權,而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為他們的投資冒險埋單和作擔保(這隨著1913年美聯儲體製的形成而達到高峰),而上述軍事-金融-國家相結合的特殊組織形式,才是西方世界近代興起的真正關鍵,至於那被奉若神明、而又眾說紛紜的“資本主義”,充其量隻不過是在不同曆史時期充當了“幫手”的角色而已。現代民族國家的根本目標在於占有更大的“生存空間”,金融家的根本目標則在於通過債務關係攫取最大利潤,至於是否采用上述三種“資本主義”方式,那完全要看是否有利於這兩個根本目標之達成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