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嚴於律己,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譞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幾案上擺放“欹器”,上有“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他在自己的正堂上掛了個“謙思堂”的匾,給自己的書齋起名“退省齋”,幾案上擺了一個欹器。這個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即水沒裝滿的時候是歪的,裝到中間的時候是正的;裝滿了就會傾倒,水全灑掉。奕譞還在欹器上題上“滿招損,謙受益”。此外,他還家裏掛了一幅字畫,上題著“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奕譞想,他們醇親王府旁邊不有個太平湖嗎?湖的名“太平”,家就要過一種太平的生活,他認為榮華富貴已經享盡了,就是要求太平了。

↘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傀儡皇帝光緒(3)

光緒二年四月,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這時他6歲,實際上4周歲半。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識字,夏同善主要教光緒寫仿格(寫字)。禦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

剛開始由於環境生,師傅生,伴讀也生,一切都生,很不習慣,他就哭、鬧、發脾氣。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遠了不是,就報告給慈禧。慈禧說你們再好好開導一下皇上,但開導以後仍然不聽,發了脾氣以後就摔書本。由於光緒當時還是小孩,隻好把他爸爸找來了,讓醇親王奕譞到毓慶宮幫著照顧小皇帝讀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光緒就比較習慣了,而且讀書很用功,慈禧誇讚他:“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 光緒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像同治那麼頑皮,不好好念書,字寫得也可以,也能做詩,後來文章也行,因為他受了一種帝王教育,特別強調“仁愛”之心。

他把讀書同做國君相聯係起來,如在《乙酉年禦製文》中寫道:“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饑,曰我饑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亦竭誠盡敬以致之。”意思是說,一個老百姓饑餓了,就是等於我也饑餓,一個老百姓寒冷了,等於我也寒冷了。這一年光緒才15歲。他很想當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光緒還寫了一首《圍爐》詩:“西北明積雪,萬戶凜寒飛;惟有深宮裏,金爐獸炭紅。” 意思是說,邊塞下大雪,老百姓很冷,但是在皇宮裏頭,爐火通紅暖洋洋的。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皇帝光緒胸中掛念邊塞、憂慮貧民辛苦、寒苦的心態。

光緒雖然有父親奕譞照料自己讀書,但君臣之禮取代了父子之情。他和父親是什麼關係呢?首先是君臣關係,然後才是父子關係。光緒的父親是臣,他是君,他父親在他麵前跪著稱臣,就家庭生活來說,這是一種悲劇。而且他父親跟光緒也不能像一般的父子關係那樣敞開心扉交談。與她母親更是如此。光緒在宮裏,他母親在醇親王府,光緒想看看他母親是不可以的,而他母親想要看看他,不經過特殊的手續,特殊的批準也是不可以的。見了麵之後,像普通的母子關係拉拉家常,隨便談一談也不可以。因此,作為一種家庭生活來說,這種母子關係絕對是一種悲劇。

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