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光緒的時候,既沒有親王,也沒有大臣輔政,權力完全抓到皇太後手裏。這是慈禧對清朝幼帝王大臣輔政的一個重大的改製。慈禧宣布這個消息時,在場的大臣沒有一個敢提出異議的,事情就這麼定了。
事後雖有大臣反對,但已無濟於事了,比如禦史吳可讀甚至實行“屍諫”。他事先吞服了生鴉片,然後去見慈禧。見了之後,連頭也不磕,大聲指責說:“你知道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所以選擇他,隻不過因為他是你妹妹的兒子,使你可以繼續聽政,掌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這樣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今天我鬥膽講了這些話,你一定會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鴉片,馬上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載湉繼承皇位後,因為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麵,隻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譞到宮裏幫助照顧。醇親王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醇親王奕譞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論》的密奏給兩宮太後。醇親王奕譞提出,將來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說奏進,就以此奏駁斥。
為什麼上這個密奏呢?因為這裏頭有個曆史典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後沒有兒子,讓他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當時在哪兒呢?在湖北的安陸,明朝規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於是把他接到北京來繼承了皇位。繼承皇位之後,發生了“大禮儀”的爭議,也就是嘉靖稱他親生父親叫什麼?繼承皇位的那個父親叫什麼?這裏就存在著一個禮儀問題。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分為兩派:一派說,親生的父親應當叫“本生父”,即親生了你;繼承皇位的這個父親,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同意,認為繼承皇位,意味著你已經過繼過去了。但嘉靖皇帝很擰,就是要稱自己父親為“本生父”。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何孟春等135個大臣,到金水橋的南麵跪著憾門大哭,聲震廟堂,哭了兩個時辰。嘉靖火了,讓他們退下,他們就是不退下,於是嘉靖皇帝就把編修王相等大約180人,拉到午門前廷杖,因為打傷致病,死了17個人。大臣廷杖被打死17人,這是轟動朝野的“大禮儀”案子。
醇親王奕譞知道這一曆史典故,所以就預先寫了《豫杜妄論》密折,防止明朝“大禮儀”這個案子重演。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吳大徵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慈禧就把醇親王奕譞這個秘密的奏折拿出來了,使這一問題圓滿解決了。
第二,請求免去一切職務。當時奕譞職務很多:都統,禦前領侍衛內大臣等。他兒子做皇帝了,他就請求免去這些職務。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請,才同意把醇親王奕譞所有的職務都免掉,隻保留親王雙俸,就是雙倍俸祿之意,這個倒不過分。就負責一個事情,在毓慶宮照顧他的兒子光緒皇帝讀書,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