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第三點,則要計之長遠,為子孫謀劃了。關於這一點,朱元璋的“棘杖”之喻可謂意味深長。史載朱元璋要賜死開國功臣李善長時,太子朱標曾向朱元璋進諫說:“皇父誅殺的人太多太濫了,恐怕有傷和氣。”朱元璋聽了,默無一語。第二天,他又把太子叫來,將一根長滿刺的荊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撿起來,太子麵有為難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讓你拿著棘杖,你認為棘杖上有刺,怕傷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擔憂了。我現在誅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掉,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用意嗎?”誰知太子卻是一位飽讀聖賢之書的書生,聽了父親這話,大不以為然,反而叩頭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這話明擺著說朱元璋是一個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大怒,當即提起身前的幾案擊打太子。幸虧太子在驚慌中拋出負子圖,使朱元璋憶起了與馬皇後背負太子同陳友諒作戰的艱難歲月,太子才免遭殺戮。自此以後,朱元璋的權力“棘杖”上的確沒有紮手的硬刺了。

曆史的血腥至今猶能聞到,權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時光滑可手過呢?殺了近五萬人來鞏固皇權,試圖為子孫後代削出一把可以揮壓萬民而又光滑可手的權力之杖,其結果怎樣呢?還不照樣是叔侄爭位、宗室相殘?還不照樣是奸佞迭出、禍亂相行?孟子說:“不嗜殺者能一之。”其意是說以仁行事才能得天下、保天下。但這一萬古不變的信條,在曆史上實現了多少呢?

其實,權力的“棘杖”內外都是刺,去了外刺,內刺猶在,是無論如何也去不了的。此杖棄之不得,握之紮手,就是曆史,對之也是無可奈何!

曆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而是與之結為姻親,但裙帶的柔情終於抵擋不住旺盛的權欲,還是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那麼舍其兩極,取其中間,采取又打又拉,拉、打結合的辦法是否可以呢?中國的曆代王朝中也做過不少這樣的嚐試,似乎也不太成功,怎樣才能避免殺戮和混亂呢?難道曆史就是用鮮血和權力的“棘杖”組成的嗎?

第五部分:從流浪漢到開國皇帝的宋太祖

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7)

皇權專製__

朱元璋不僅大開殺戒,殺掉許多功臣,而且還從政治體製進行了諸多改動,采取了一係列固權措施。一是改革官製,撤銷中書省編製和宰相職位,把這兩個主管行政和軍事的要害部門分成幾塊,擢升六部為一級中樞機構,各部首長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不再設立助手,而直接向各部發號施令。中國有史以來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製度,從此消失,皇帝遂在沒有助手幫助的情形下,單獨處理帝國事務。又把親王派往各地監軍,這樣,大權就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了。朱元璋對這個措施很是得意,認為是他最高智慧的結晶,可以使朱姓家族牢牢掌握權力魔杖,保持政權千秋萬世。朱元璋為了防止大權旁落的確費盡了心機,他想方設法把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可問題恰恰出在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