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李格非被罷官後趙明誠出仕宦,夫婦倆分居兩地,李清照望眼欲穿。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伊世珍在《琅嬛記》裏有一個故事——李清照將《醉花陰》寄給丈夫,趙明誠歎賞,起爭雄之心,在家裏謝客三天,填了五十闋,雜進李清照的《醉花陰》給好友陸德夫鑒賞。陸德夫玩之再三,曰:“隻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徹底服氣。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荷殘香消,竹席浸涼。這闋詞曾抄在錦帕上,由一個女子贈給遠行的丈夫,在月光如水的西樓,她在等候一紙家書。
公元1107年,趙挺之死於京師。死後三天,家產被查封,兒子趙明誠也被罷免官職。李清照和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青州)趙氏故裏,屏居十年。那是快樂的十年,兩人收集文物、潛心著書,人世的紛紛擾擾離他們很遠。《金石錄後序》載:“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李清照後,“賭書潑茶”遂成典故。千年之後,依舊能聞見縷縷茶香,易安茶覆懷中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公元1126年,金人鐵騎踏破汴京,擄獲徽、欽二帝、後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北去,朝廷南遷,康王趙構於次年稱帝,北宋滅亡。不久金兵攻破山東,李清照、趙明誠將大部分文物藏在青州故第,鎖了十幾間屋,南逃至建康(今江蘇南京),希望第二年回來用船運走。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裝滿文物的十幾間房屋被焚毀。
逃到建康後,趙明誠任建康知府。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後序》裏說,出知建康第二年春,她和趙明誠乘舟上蕪湖,將要前往贛江,走到池陽(今安徽池州)接到聖旨,趙明誠獨往麵聖。六月十三日,趙明誠歸,當時李清照在船上,她描述夫君“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我仿佛看見易安望向愛人的眼神,溫暖殷切,臉上有夏日陽光的陰影。李清照說自己“餘意甚惡”,呼問:“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趙明誠遙應:“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她可知道,這句話已經是遺言。絕塵而去的趙明誠,命不久矣。
趙明誠冒暑奔馳,在途中病倒。七月末,書童趕回報信,李清照判斷趙明誠是中暑,必服寒藥,趙明誠體質卻不適合寒藥。李清照心急如焚,一日夜行三百裏趕到,趙明誠果然大服柴胡、黃芩等寒藥,病入膏肓。《金石錄後序》載:“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那年李清照四十六歲,其詞風的轉變應是從這一天開始。
據說趙明誠重病期間,有人拿了把壺請他甄別真偽,後謠傳趙明誠送壺通金。山河破碎,丈夫亡故,這一切似乎還不夠。一個孤苦無依的婦人,固執地攜帶大量文物,輾轉千裏追尋高宗逃亡路線,隻為一廂情願地想把畢生收集的文物獻給朝廷,以此澄清丈夫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