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永不失落的歡欣(2)(3 / 3)

張兆和和沈從文結婚是在北京,我們沒有辦法參加,不在一個地方。那時候風氣改變得很快,大概到他們結婚的時候,比我們結婚更現代化,更簡單了。我們結婚後準備到日本去,嫁妝都不買。

小妹妹張充和是在北京大學跟外國老師傅漢思相愛,傅漢思是德裔美國人。沈從文家也在北京,張充和在北京大學,星期六就到姐姐家裏去,她的老師也到沈從文家裏,傅漢思研究中國漢代的賦,把漢賦翻譯成英文,翻得好極了。他是研究古代希臘文的,在北京大學教希臘文。張充和與傅漢思二人後來發生戀愛,他們結婚很簡單,結了婚很快到美國去了。

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沈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教育最多,是書法家。張家的叔祖母沒有孩子,喜歡張充和,把她過繼了。叔祖母請一流的國學家教張充和,所以她的古文造詣比其他姐妹都高。2004年10月,她回國在北京和蘇州舉行個人書法繪畫展覽。

連襟沈從文

沈從文這個人了不起,連小學也沒有畢業,我們親戚的小孩小學畢業了,去告訴他:“我小學畢業了。”他說:“真好,你小學畢業了,我小學還沒有畢業。”我們在上海,他們在北京,所以人家講笑話,說沈從文是京派,我是海派。倒是1949年後,我到北京來,這樣就跟沈從文經常在一起了。

1955年我到了北京,沈從文也在北京,我們就經常來往。而解放前,因為我在國外,與他沒有什麼往來。沈從文是一個很“奇怪”的人,他生於湘西鳳凰,那兒今天都比較閉塞,更不用說當年。但是他家是書香門第,後來慢慢衰敗。他小時候閱讀了很多古書,但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為找工作糊口,當了軍隊裏的一個文書員。當時軍隊很窮,他就把箱子當桌子在上麵寫字。在“五四”時代,北京、上海出版了很多譯著,特別是外國小說,這些東西引起沈從文的很大興趣,也使得他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後來,他想辦法進了北京,“鄉下人進城了”。但是他了不起的是,什麼都是靠自修成才。他沒有進過新式學校,不懂英文、法文,但是他大量閱讀了法國譯著,自己寫的小說很像法國小說的味道。我想起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一個人活到六七十歲,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是業餘時間,此外是吃飯睡覺的時間。一個人能不能成才,關鍵在於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夠利用業餘時間的人就能成才,否則就不能成才。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沈從文還有一點了不起,1949年以後沈從文被郭沫若定性為“粉紅色文人”。因為沈從文與胡適關係好,胡適當年被貶得一無是處,所以沈從文也受到牽連,被安排到故宮博物院當解說員,別人都以為他很不高興,他一點都不在乎,他說:“我正好有這個機會接觸那麼多古董!”於是,他就研究古代服飾,後來寫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這也證明,沈從文度量大,一點架子沒有,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沈從文如果多活兩年,很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