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Eternal Return(1 / 1)

永劫回歸,永遠回歸,永遠輪回,永世輪回。第一次看見譯做永劫回歸,似乎隻有韓少功,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序言裏:既然尼采的“永劫回歸”為不可能。附注說也譯永遠輪回。

叔本華和尼采都受佛學影響甚深,在宣告上帝已經死亡,基督教理論與本能為敵時的尼采,自然受一帖清涼補藥般的佛學吸引,尤其唯識論與阿含經。雖然鑽研不足的他,對佛學最後誤解亦多,但無可否認佛教當時席卷歐洲,至少尼采肯定理論建立在人間的佛教,是實證的宗教,不說與罪惡抗爭,隻說與痛苦抗爭。尼采用佛學檢驗基督教神學不足也無法監督教權的深腐,擴大麵及於政治文化的批判,可以算基督教牧師家庭出身的佛學支持者。尼采肯定佛教智慧,卻反對輪回思想,認為輪回不存在,一切曆史與生命隻發生存在一次,何來輪回?並稱輪回是史上最嚴重的虛無思想。若他知道緣起論中念起為生,念滅為死,念生念死沉浮不斷為輪回,不生不滅動靜空寂為涅磐,那麼他恐怕要捧著心經與唯識,出發宣揚佛法了。

如何免於輪回,轉無明為明,求正見正智正念正思維,解脫惑業。輪回原始意非指人有來生,而是心靈於千千萬萬生機幻滅裏輪回。阿含經說從此免入流轉門。尼采所讀阿含經三世輪回譯本,顯然可能有淪於形而下之弊,因之為尼采不受,認為軟弱虛無,而輪回也屬於根本不可能。其實抗拒念生念死,正是對自然善德的強力意誌,佛學才又極為基督神學。尼采雖誤解佛教,卻又在基督神學的精華中找到解答,投入上帝懷抱。尼采的宗教之旅,見證神學與佛學之如太陽與月亮,互為依伴,互為解藥。

阿含經正是教生命之不可虛無,無明陷惑造業濁地沉浮,佛學最初之建立就在超越虛無。尼采所處的歐洲虛無是教權媾合政權造成強權下的虛無。三世輪回惑業苦的原因是基督教的墮落,新教為對抗舊教教權的腐敗出走,尼采看見的新教卻也墮落了,這就是上帝之死。歐洲若不悟智,引進什麼解藥也沒有用,永遠輪回。劫難一直回歸,永劫回歸。尼采希望每個人都學超人以英雄道德對抗,這味解藥卻是儒家,所謂“中國人康德”了。

佛經一直沒有完妥的全麵整理,落入形而下解經時,抽象境界不隻不能言詮,枝蔓蕪雜到歧義眼入迷妄。每一情境皆有三世輪回,一入情境必求正見正智,斷因果輪回,不再生死曆劫,免惑業苦,是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常不斷,明心見性,無染無苦。尼采若得讀如此,當知他所說‘eternal return’與阿含經不謀而合,尼采有一顆整合神學與佛學的靈魂,呼應著後來的坎伯懷海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