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活在和諧中(1)(2 / 3)

智常禪師笑了笑說:“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有!”李渤得意揚揚地大聲答道。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現在在哪裏?”

李渤抬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裏!”

智常禪師合十淺笑:“奇怪了,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個椰子那麼大,怎麼能夠裝得下萬卷書呢?”

李渤聽了,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事物本無大小、多少的分別,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是由人的分別心造成的。

李渤在智常禪師的點撥下看清了事物之間為何存在差別,而禪師的一番話也同樣點撥了我們每一個人:世間的一切事物的差別都由人的“分別心”造成。你認為是好的事物,無論它是否存在缺陷,在你心裏它永遠都是好的;你認為糟糕的事物,不管其本身如何,在你的心裏它永遠都是糟糕的。

著名心靈導師克裏希那穆提說過:“我們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我們一直在選擇、分別、拋棄、接受、拒絕,分別出種種的生活層次,在這個過程中心一直在敗壞、崩潰。”其實,不僅是心在敗壞與崩潰,整個世界中被我們區分出來的事物都呈現出了傾斜的狀態,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分別心“對待”事物。

我們的生活幾乎全部建立在分別心上麵:我們用貧富分別生活的層次,用高低貴賤分別職業,用親疏遠近分別關係,並對不同的專業和種屬分別出喜歡和不喜歡。我們的心理活動就是建立在這種分別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比較、鑒別、批判和下結論,因而,自身與外界產生了種種的矛盾,整個世界也由此變得不再和諧。

其實,隻要放下這種“分別心”,我們就能修複阻礙和諧的危機關係。佛家常說:“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大與小、高與低、多與少、善與惡、好與壞、生與死,都是事物最單純的真相,本來就無好壞之分。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若想不起“分別心”,就要憑借自己的本性單純、樸素地生活,拋開“你”、“我”的界限和對事物的判斷與認定。

阻礙和諧本質的正是人們的分別心,它使人們對自身與外界的能量也產生了不同態度。人們將其他人或事物的能量按自己的意念區分,好的吸納進自身的能量場,壞的拒之門外。這種人為地判斷讓世間萬物傾斜,也讓能量的分布不再均勻。唯有除去“分別心”,將阻礙和諧本質的這種念頭修複完善,才能讓整個世界回歸到和諧的本源之中。來自各處的能量也會重新有秩序地運行,並且那些與我們的振動頻率相同的能量才會主動接近我們,因而,我們就會生活在和諧的能量場之中。

以謙卑之心對待一切

有一塊石頭,隱於山林,沒於草間,不為人知。它長得普普通通,並不像周圍的同伴那般棱角分明。但經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日曬,它仍保持著本性,謙卑地隱藏於草莽間。不久,一位雕刻家拾起它,並將它精心地雕刻成了一座石像,立於萬人之前,受人膜拜敬仰。

有一條小溪,流過小村地頭,流過頑石水草。它知道在前麵,還有大江大河,還有大海。它知道自己的渺小,於是它謙卑地流著,流向大河,又讓大河載著它奔向大海。於是,它清澈的小水滴,也成了廣闊大海的一部分。小溪的水,也由此獲得了永恒的價值。

人生,其實也需如此。我們需要懷著一顆謙卑向上的心,在喧鬧浮躁的社會,不浮華、不妄動,默默地向著目標前進。如果每個人都保持著這種謙卑之心,那麼世間必然少了許多紛爭與衝突,和諧的本質也自然會顯露出來。

一位出身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誇耀他家在雅典擁有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於是老師拿出一張世界地圖請他指出亞細亞在哪裏。

“這一大片全是。”這個學生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希臘在哪裏?”老師又問。學生好不容易把希臘找出來。

“雅典在哪裏?”老師再問。“好像是在這兒。”學生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你家那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裏?”老師問他。這個學生尷尬極了,他不可能在地圖找出這一片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