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常常會陷入這樣的執著中,認為自己一旦錯過了眼前這份愛,愛就不在了。其實愛永遠在那裏,隻是我們把它局限於一種固定的模式,把它凝固成了一個具體的東西。當這個東西消失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愛也跟著消失了。故事中的男子是幸運的,因為他曾經擁有過,雖然未婚妻最後離他而去,但他今後必定能夠找到“前世自己親手埋葬的女子”。
我們可以把愛想象成一個寶貝,也許是一顆碩大的鑽石,也許是一塊溫潤的寶玉。當我們整天緊張地看著它時,就會為此而憂心忡忡,怕被人偷走,怕自己不小心損壞,怕一切能夠讓它失去的東西。而若是用一種暫時保管的心態麵對它,那這些稱為寶貝的東西,就再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困擾。
把寶貝換成了愛情,也是同理,而愛情在我們心中,也正如對寶貝一般珍惜,隻是它是無形的罷了。用一種暫時保管的態度麵對愛情,我們就不會再為得與失計較,也就不會再為了鎖住愛情而不擇手段。擁有的時候不會大喜,因為知道它終是暫時保管在自己這裏,內心才會更加淡定與平和;失去的時候也不會大悲,因為知道它早晚都會離開自己,內心才不會為此而悲傷失望。
既然愛情是個寶貝,是讓我們珍惜的東西,那麼它在別人的眼中,自然也是寶貝。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整個世界都是我的!”而自己的寶貝無論到了哪裏,都是寶貝,隻是自己欣賞它的距離遠了。當我們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麵對遙遠的愛情時,那份相忘於江湖的心境,也是美好的。
心靈體驗
第一次約會,總要挑個吉日出門,再戴個幸運符來提升戀愛運,如果更講究的話,你覺得哪一個地點最有助於愛情發展呢?
A.咖啡館B.電影院C.動物園D.百貨公司
選A:你很尊重對方的意見,可是如果愛情走到了盡頭,你也會非常的不舍。
選B:愛情是你的獵物之一,錯過了眼前的這個,你的眼角馬上就瞥見不遠處的另一個。
選C:你非常容易被愛情傷得很重,要療傷好久,才能慢慢複原。
選D:你知道感情是不能勉強的,如果兩人的緣分已盡,你也能泰然處之。
恨由愛生,愛由愛生
現實中,我們會看到很多因愛生恨的例子:青梅竹馬的戀人,因為誤會而大打出手,帶著怒氣分道揚鑣;舉案齊眉的夫婦由於第三者的介入而把對方置於死地,自己也為此身陷囹圄;離婚時為了財產的多少而把對方告上了法庭……他們原本不是相愛的嗎?曾經不都是因為愛而在一起的嗎?可為何離開的時候,曾有過的愛全被轉化為恨了呢?
有人會說,由愛生恨的人是因為他骨子裏就是癡情的,這樣說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癡情才會愛得太深,因為愛得太深,在失去的一刹那才會痛苦難當。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對方,而對方卻把自己拋棄,仿佛生命中的一切都隨著他的離去而隨風逝去,生活不再有目標,未來也茫然一片,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對這一切產生怨恨之情。
也有人會說,由愛生恨的人是因為他們太固執。“我的東西就是我的,即使我得不到也要毀了它。”相信這也是很多恨意太濃的人的極端心理。世界上有哪一樣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呢?父母嗎?不是,他們隻是年幼的時候陪伴自己走過一段歲月,教給自己做人的道理,但他們並不屬於自己;孩子嗎?也不是,他們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我們把自己的愛與希望留在了他們的身上,但他們卻是獨立的個體;戀人、夫妻嗎?自然也不是。相愛的兩個人隻是空間中的兩條線,不是曲線也不是直線。當彼此相愛時,兩條線會重合在一起,嚴絲合縫,一路向前,而當分手的時候,又會彼此錯開,朝著不同的方向延展。
滾滾紅塵中,唯有自己,才是屬於自己的,從出生開始,一直與自己相伴同行。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對那些離開的人耿耿於懷,由愛生恨呢?當發現自己原來的愛轉化成了恨,那麼,我們就為自己的付出畫上了一個不圓滿的標點。我們愛的隻是一種占有的感覺,而不是愛的本身;我們付出的也隻是為了自己以後過舒心的日子,而不是不求回報的給予。
愛是博大的,在享受愛的同時,讓愛生長出無限的愛,這樣在失去愛的時候,我們才能從那些衍生出來的愛中尋找到新的希望。失去愛的同時,我們要學會自我拯救,正如前麵所提到的一樣,能一生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隻有自己。
如果失去了愛,不要怨恨,因為怨恨隻能催生出更深層次的恨,這種恨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更糟糕的狀態。我們可以把精力分散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因為活動能衝淡內心的鬱悶情緒,或是投入到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對事業的追求與生活的熱愛上去,也許我們會作出一番優異的成績。
內心飽受煎熬是因為無法排遣心中的鬱結情緒,要知道有太多情緒悶在心裏,就會百病叢生。苦悶時向最信賴的朋友與親人傾訴,聽聽他們的勸慰與評說。這樣會使內心深處的苦悶之情得以宣泄,心情也會平靜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