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封閉的小世界
知名畫家、作家蔣勳說過:“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別讓害怕歪曲了孤獨本身的美感,別讓擔心成了束縛孤獨美學的鎖鏈。適當的平衡孤獨,可以在孤獨中保持獨立,也可以在需要關懷的時候走出孤獨。相信一個能夠在孤獨中保持平衡的人,必定能夠體會到孤獨最深邃的內涵。
不要把“不同”視為“不一致”
生活中,我們也許會遇見這樣的事情:假如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喜歡把什麼事都說得很透徹,做得很明白,喜歡郊遊、跑步、過山車以及一切有冒險精神的運動;但自己的朋友則不同,他們也許喜歡待在家裏,看書、看電影、聽音樂或是做一些安靜的事情,因為他們比較內向。也許我們會想:“為什麼他與我這麼不同呢?難道他就不能像我一樣喜歡戶外運動嗎?”如果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但事實上,很多人因為與他人之間的不同,從而給自己畫了一個孤立的圈子,這個圈子的名字就叫做孤獨。
那些孤獨的人習慣於在自己的圈子中獨來獨往,不與外界交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他人不同,甚至格格不入,這樣想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把“不同”看成了“不一致”。
人與人之間總會有不同的,正因為有了差異才有了世界的繽紛多彩。有人喜歡運動,才有了許多專業或業餘的運動員,為祖國增光添彩;有人喜歡鑽研,才有了許多研究員,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貢獻;有人喜歡平平淡淡的生活,而社會中正是有許多這樣腳踏實地的工人、農民,才讓我們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所謂互補說得也就是這個道理。一首抒情的小詩,因為有了平平仄仄才出現了跌宕起伏的意境;一首歌曲,因為曲調的不同才創造了和諧的旋律。
人們總是會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家人、朋友應該與自己有相同的個性或愛好,如若不然,就是與自己不一致,他們與自己之間存在問題。因而,會覺得自己與他們不是一個圈子的人,而人為地把自己“割裂”出去,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殊不知,這樣的“獨立”並不算真正的獨立,隻是在努力尋求一種孤獨的狀態罷了。
孤獨感常常來源於混淆了“不同”與“不一致”的含義。如果此時遇到了這種問題,不如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我要怎樣在這種不同之間尋找一種和平共處的方式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彼此之間這種不同的差異,不僅要欣然地接受,還要創造一種維持平衡的關係。
這種平衡關係就是求同存異,即尋找彼此之間相同的地方,同時尊重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與他人相處。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往往是我們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的開始,也是前提條件。在共同點的基礎之上尊重對方的差異,這樣才能與對方進行合作,並且最終取得雙贏的局麵。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開誠布公協調運用,就能讓自己從狹小的圈子中跳出來,並很好地融入他人的“圈子”,使自己不再孤獨。
其實,要想解決這種因為彼此的差異而帶來的孤獨感也很簡單,隻要逐步減少與別人的不同就好。例如可以嚐試參加一些新的活動,但必須是一些彼此都沒有做過的事,這樣才能有一個新的起點,才能在其中找到共同愛好。或是嚐試做一些彼此都不反感的事情,提前規劃好如何做,把細節也要說清楚,兩個人嚐試著達成統一,這樣才能逐漸地減少彼此間的不同,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