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商業模式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這就意味著“商務模式”一旦成形之後需要反複矯正。就像我們在書中看到的那樣,在麵臨技術變革的大災難時,EMC、思科公司和太陽微係統公司(Sun)都遭到了嚴重的但不盡相同的打擊,但是他們的領導者卻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如EMC公司的喬?杜奇的對外部情形的分析表明,過去的戰略已經過時,因為市場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如果沒有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財務目標就無法恢複。於是他啟動了一項新的戰略:通過銷售低成本的硬件,采取開放式——而不是專利性——代碼的軟件及解決方案,來重新捕獲並擴大客戶群。又如太陽公司,麥克尼利斷定市場變化為周期性變化,起初堅持自己的原有戰略,並集中削減開支,希望最終能回到自己的財務目標。由於局勢顯然屬於結構性變化,他經過多次反複矯正,最終尋找到了能夠實現目標的其他途徑,包括用定價較低的模式來拓寬自己的市場,與其他技術供應商協同作戰,並在某些產品係列中走向開放代碼的框架。與此同時,他繼續走自己的傳統老路,在研發方麵投入巨資,以期從長遠的角度開發出光芒四射的新技術。同樣地,沒有遇到危機的3M公司,也需要果斷的變革,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改善自己的業績表現。3M公司總裁麥克納尼不斷調整變革方式,直到自己稱心如意地找到了各個行動的組合和順序為止。接著,他又製定了在公司內外都很透明的更高的財務目標,開始改變公司的組織流程,合並了許多業務,並將采購等活動集中到了公司。在通過開展了六西格瑪舉措而促使人們適應了變革之後,他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發明創新程序,以便提高該程序的效率,並使之與市場更加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相比之下,家居倉儲公司卻失去了其在20世紀90年代的強勁勢頭,需要更加深刻的變革。而湯姆森公司,作為一個變革者,其自身的改革最為徹底,而且的確令人驚奇,因為它的變革並不是因為遭遇到了迫在眉睫的壓力,而是因為其首席執行官審時度勢,看到了更好的機遇並窮追不舍。要保證在劇烈變革中的有效執行,作者認為身為領導者應該在了解客戶需求、預測市場信號、打造客戶鏈等方麵做到眼觀六路。同時,未來領導者應該具備一個商業頭腦(就像沃倫?巴菲特)、對知識的渴求(就像安迪?格魯夫)、培養對知識渴求的習慣(像戴夫?科特)、變革的勇氣(就像傑夫?伊梅爾特)、提倡企業內的實事求是精神(像郭士納)、識別並開發正確的領導類型(像傑克?韋爾奇)。“有些人試圖通過譴責變革或者忽略變革來抵禦變革的破壞力。但是,在這個新的環境中,轉型必須成為領導作風的重中之重——這是組織中各個層次的人不能討價還價的行為。”作者的話無非是想告訴我們,世界各地許多精明的商人都樂於嚐試新鮮事物。因此,與以往相比,大多數企業都會被要求在今後的10年中越來越頻繁地進行變革。而如果他們堅持自己過去的做法和行為,那麼很多企業將無法應對變化。《轉型》一書的意圖便是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