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國內,馬奇及該作品卻長期不被人重視,甚至是忽視。其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馬奇的組織決策理論涉及諸多學科知識——人類學、行為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這就要求讀者必須擁有豐富的跨學科知識背景,同時還能把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如此一來,便大大提高了該書的閱讀成本(門檻),以至於馬奇的管理思想隻能“牆裏開花牆裏香”,而無法被更多大眾熟悉、認識。因此,發出“馬奇是誰”的疑問也再正常不過了。其實要理解馬奇的管理思想,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正麵切入,即直接閱讀他的作品,包括《決策是如何產生的》《組織》(與赫伯特?西蒙合著)《廠商行為理論》(與賽爾特合著);另一個是側麵接近,即通過了解切斯特?巴納德(ChesterBarnard)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加深理解馬奇的學術觀點。對此,有《西方管理思想史》為證,書中寫道:“美國的管理學家馬奇發展了巴納德的管理理論,特別是決策理論。”那麼,巴納德的管理思想大體是怎樣的?以及馬奇又是如何發展的呢?巴納德(1886—1961年)出生於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1906—1909年期間在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由於拿不到一項實驗學科的學分,1909年未拿到學位的巴納德離開哈佛大學,進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1938年,巴納德出版了著名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此書被譽為美國現代管理科學的經典之作。1948年,巴納德又出版了另一重要的管理學著作《組織與管理》。巴納德的這些著作為建立和發展現代管理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使巴納德成為社會係統學派的創始人。巴納德獨創性地提出了組織的概念,認為組織是一個有意識地對人的活動或力量進行協調的體係,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經理人員。巴納德還認為,協作是一個組織正常運轉所必備的要素,如果組織中個人都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不願意相互協作,那麼組織的目標就無法完成。因此,巴納德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關係式:誘因≥貢獻。此外,巴納德強調指出,組織目標是整個組織存在的靈魂,也是組織奮鬥的方向。但是組織的共同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當隨著組織規模的變化、人員的變化、外界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而隨時調整。組織目標製定的好壞對組織目標能否實現的作用也非常大。事實上,相類似的觀點我們也可以在馬奇那裏看到(馬奇繼承並發揚了巴納德的思想)。馬奇認為:“在特定情境下理解任何特定決策都需要大量具體的背景知識——與決策有關的曆史、社會、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各種知識以及參與決策的個體組織和機構有關的各種知識。”同時,價值偏好、身份認同、經驗先見等因素也會影響決策者最後的思考、決斷。這些巴納德都有過提及,但馬奇予以了更細致地深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