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老板看業績,重結果。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員工應當認清自己的工作價值,做公司發展需要的事。那些隻關注自己“我做了什麼”,而不關注自己“做到了什麼”的人,隻懂得統計自己的工作量,而不知道老板和公司真正需要的結果,自然無法取得讓老板滿意的業績。
員工在工作中會麵臨很多要求,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提供需要的結果。老板安排你做一項工作,實際上是想要你提供這個工作的結果,但是很多人卻陷入了心理誤區:因為公司與員工之間,不是公司與公司之間討價還價的交換關係,我們就自然而然地認為公司與自己之間不是商業交換,而是“一家人”,隻要做事,盡力就算是有業績了,至於是不是達到了公司想要的結果,並不需要在意。
甲、乙、丙三個人供職於同一家加工貿易公司。公司的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由於公司前一任銷售經理跳槽,所以一些貨款無法及時收回。
四川一大客戶,半年前購買了公司10萬元產品,但總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支付貨款。公司決定派甲業務員去討賬。那位大客戶沒有給甲業務員好臉色,他說那些產品在他們四川銷售一般,讓甲過一段時間再來。甲覺得這位大客戶不好惹,心想他欠的又不是我的錢,跟我沒什麼關係,於是便返回了公司。
甲業務員無功而返,公司隻得派乙業務員去要賬。乙找到那位大客戶,對方的態度依然很無賴,說這段時間資金周轉也很困難,讓乙體諒他的難處,他還找借口說等資金到位了一定還錢。業務員乙也無功而返。
沒辦法,公司隻得派丙業務員去討賬。丙剛跟那位大客戶見麵,就被大客戶指桑罵槐地教訓了一頓,說公司三番五次派人來逼賬,擺明了就是不信任他,以後就沒法合作了。丙並沒有被客戶的軟捏硬逼嚇退,他想盡了辦法說服那位大客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到傷心處大客戶的眼睛也濕潤了,終於開了一張10萬元的現金支票給丙。
丙業務員很開心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920元。很明顯,對方耍了個花招,那位客戶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就是春節放假的日子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又要拖延下去。
丙業務員突然靈機一動,自己拿出100元錢存到客戶公司的賬戶裏去。這樣一來,賬戶裏就有了10萬元,他立即將支票兌現了。
當丙業務員帶著這10萬元貨款回到公司時,公司的領導對他刮目相看,十分欣賞,並讓公司其他的員工都向他學習。後來,公司發展得很快,他自己也很努力,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他就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而當初同樣討過賬的甲和乙依然是公司裏最普通的業務員。
結果成為丙業務員與甲、乙兩業務員的一道分水嶺:丙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結果,也獲得了老板的肯定;而甲、乙因為沒有創造結果,注定隻能是普通的業務員。丙優於甲、乙之處就在於他取得了結果。
事實上,認為在工作中對任務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是對自己工作價值認識的一個誤區。要知道,雖然公司與員工不是在每一件事上都采取直接的等價交換關係,但員工應當清楚地知道,自己既然拿了公司的工資,就應當提供相應的價值。隻有抱著這種心態去開展自己的工作,才能解決好工作上的問題,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忠誠敬業,做個諸葛亮式的傑出員工
諸葛亮,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27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廬”之禮,請去為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努力不懈。公元221年,蜀漢建國,諸葛亮當了丞相,劉備死後,又盡心輔佐劉禪,充實國力。公元227年,呈出師表,揮師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公元234年,與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