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既然如此重要,它的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一直受到歌德研究者乃至普通讀者的關注。國外對此問題的回答可謂異彩紛呈,人言人殊,我們的答案幾十年來卻似乎失之簡單,往往仍然重複辜鴻銘老先生半個多世紀前的用語和提法,稱“浮士德精神”即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雲雲。今天,無疑已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展開和闡述。
為此,筆者以為首先得走出一個誤區,即不能希望對一個形而上的、複雜的人文精神取向,也跟對自然科學現象似的下個言簡意賅的定義,甚或列出一個什麼等於什麼的簡單公式來。須知,所謂“浮士德精神”,就是詩劇主人公以其一生的奮鬥、失敗、再奮鬥所體現出來的全部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絕非幹巴巴的一則公式、一個定義、一句教條所能概括和涵蓋。
“浮士德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多方麵的內容。小而論之,它涉及個人的立身行事、榮辱觀念、理想追求;大而論之,它涉及對社會、對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態度。積極樂觀,奮發進取,自強不息——永遠向上,永不自滿自足,不斷精益求精——勇於探索真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熱愛生活,心係大眾,“敢把天下的苦樂承擔”,“宏己救人”——以奮鬥為樂,為拯濟人類而大膽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高瞻遠矚,永遠樂觀地麵向未來……所有這些,不都體現在詩劇的主人公身上,不都可以稱作浮士德精神嗎?
剛剛與靡非斯托簽完打賭的契約,浮士德麵對這個隻知道以聲色犬馬之娛誘惑世人的魔鬼,如此展示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真正的男子漢隻能是
不斷活動,不斷拚搏。
…… ……
聽著,這兒講的並非什麼享樂,
而是要陶醉於最痛苦的體驗,
還有由愛生恨,由厭倦轉活躍。
我胸中對知識的饑渴業已治愈,
不會再對任何的痛苦關閉封鎖。
整個人類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靈魂深處體驗感覺,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積全人類的苦樂,
把我的自我擴展為人類的自我,
哪怕最後也同樣失敗、淪落。
老博士的這段自白,應該講就是何謂“浮士德精神”的權威解釋。
他這樣的精神,在《浮士德》產生的年代,在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在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並逐漸成為主角的17世紀、18世紀,正體現著一種新的文化精神,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一種不斷拚搏、進取,永遠追求“至高、至深”,在“把我的自我擴展為人類的自我”的道路上無所畏懼的積極進步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
闡明了“浮士德精神”是什麼以後,有必要明確地指出,這新的文化精神和新的人生態度,這種新的、進步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如本篇一開始說《浮士德》不是一個偶然產生的、孤立的存在一樣,也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一棵有著三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這棵樹深深地紮根在歐洲的曆史裏,紮根在它的文化傳統中,隻是在歌德的筆下,在詩劇《浮士德》裏,它變得來特別地枝繁葉茂,高大挺拔罷了。它本是文藝複興以後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所具有的精神,本是隨著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而提高和弘揚了的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精神,也即迄於19世紀初葉整個新興資產階級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先進世界觀。這種人生態度和世界觀,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隻是“預言式”地、集中地、鮮明突出地體現和彙集在了詩劇的主人公身上罷了。
“浮士德精神”既然如此重要,它的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一直受到歌德研究者乃至普通讀者的關注。國外對此問題的回答可謂異彩紛呈,人言人殊,我們的答案幾十年來卻似乎失之簡單,往往仍然重複辜鴻銘老先生半個多世紀前的用語和提法,稱“浮士德精神”即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雲雲。今天,無疑已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的展開和闡述。
為此,筆者以為首先得走出一個誤區,即不能希望對一個形而上的、複雜的人文精神取向,也跟對自然科學現象似的下個言簡意賅的定義,甚或列出一個什麼等於什麼的簡單公式來。須知,所謂“浮士德精神”,就是詩劇主人公以其一生的奮鬥、失敗、再奮鬥所體現出來的全部人生態度和精神追求,絕非幹巴巴的一則公式、一個定義、一句教條所能概括和涵蓋。
“浮士德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多方麵的內容。小而論之,它涉及個人的立身行事、榮辱觀念、理想追求;大而論之,它涉及對社會、對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態度。積極樂觀,奮發進取,自強不息——永遠向上,永不自滿自足,不斷精益求精——勇於探索真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熱愛生活,心係大眾,“敢把天下的苦樂承擔”,“宏己救人”——以奮鬥為樂,為拯濟人類而大膽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高瞻遠矚,永遠樂觀地麵向未來……所有這些,不都體現在詩劇的主人公身上,不都可以稱作浮士德精神嗎?
剛剛與靡非斯托簽完打賭的契約,浮士德麵對這個隻知道以聲色犬馬之娛誘惑世人的魔鬼,如此展示了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真正的男子漢隻能是
不斷活動,不斷拚搏。
…… ……
聽著,這兒講的並非什麼享樂,
而是要陶醉於最痛苦的體驗,
還有由愛生恨,由厭倦轉活躍。
我胸中對知識的饑渴業已治愈,
不會再對任何的痛苦關閉封鎖。
整個人類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靈魂深處體驗感覺,
用我的精神去攫取至高、至深,
在我的心上堆積全人類的苦樂,
把我的自我擴展為人類的自我,
哪怕最後也同樣失敗、淪落。
老博士的這段自白,應該講就是何謂“浮士德精神”的權威解釋。
他這樣的精神,在《浮士德》產生的年代,在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在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並逐漸成為主角的17世紀、18世紀,正體現著一種新的文化精神,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一種不斷拚搏、進取,永遠追求“至高、至深”,在“把我的自我擴展為人類的自我”的道路上無所畏懼的積極進步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
闡明了“浮士德精神”是什麼以後,有必要明確地指出,這新的文化精神和新的人生態度,這種新的、進步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如本篇一開始說《浮士德》不是一個偶然產生的、孤立的存在一樣,也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一棵有著三百年樹齡的參天大樹。這棵樹深深地紮根在歐洲的曆史裏,紮根在它的文化傳統中,隻是在歌德的筆下,在詩劇《浮士德》裏,它變得來特別地枝繁葉茂,高大挺拔罷了。它本是文藝複興以後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所具有的精神,本是隨著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而提高和弘揚了的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精神,也即迄於19世紀初葉整個新興資產階級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先進世界觀。這種人生態度和世界觀,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隻是“預言式”地、集中地、鮮明突出地體現和彙集在了詩劇的主人公身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