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低調做人是一門大智慧(1)(2 / 3)

“退避三舍”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的事情。晉公子重耳為逃避政敵,亡命到了楚國。楚成王對他熱情款待,酒酣耳熱之際,楚成王突發奇想,認定眼前這位落魄潦倒的喪家公子,日後必能重返晉國政壇。考慮到將來晉楚兩國的關係,楚成王問道:“如果公子得以執晉國之宗廟,將用什麼來報答楚國今天對公子的接待之恩呢?”

重耳倒也會說,恭恭敬敬地答道:“如果有朝一日,重耳托您的福能夠重返父母之邦,執晉國社稷之重,別人不敢說,重耳至少可以保證,萬一楚晉兩國打起仗來,在中原兵戎相見的話,重耳一定命晉軍退避三舍。”

楚成王聽了也沒當回事,心想,以重耳現在這副倒黴德性,能苟延殘喘地保住性命,不死在流亡的路上就算不錯了,於是就隻當聽了個笑話。

可是萬萬沒想到,重耳後來被迎回晉國繼承君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著名的楚晉城濮之戰打起來的時候,重耳突然命令晉國的雄師:“不要抵抗!全軍後退三十裏!”

楚軍乘勢追了上來,隻是由於天色已晚,才沒打得起來,準備次日交鋒。

第二天也是這樣。晉軍是節節退讓,楚軍是步步緊逼。

到了第四天重耳說話了:“我軍連撤了三天,每日一舍三十裏,如今正好退夠了三舍,已經算是兌現了當年寡人對楚王的諾言了,現在要攻擊楚軍薄弱的兩翼,殺敗了楚軍,全軍有賞!”

清理完戰場,將士們紛紛向晉文公請教,都奇怪晉軍這支弱旅為什麼能以弱勝強,打垮氣勢洶洶的楚軍呢?

重耳微微笑道:“你們以為寡人真的是為了‘退避三舍’的諾言嗎?敵強我弱,如果一上來就硬拚,恐怕退的就不止這九十裏!寡人用的這叫驕敵之計!讓楚軍以為我們真怕他們,行軍的次序自然會因驕而亂,布陣的策略自然會因驕而錯,三軍的士氣自然會因驕而浮,而我軍連退三日,士卒們都憋足了一股勁,這時候,強弱之勢已然悄悄地發生了變化,變成我強敵弱了。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隻不過楚軍被驕傲衝昏了頭腦,看不出來而已!”

看來,一時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最終的成功,倘若因此而得意忘形,必然會導致失敗。可見,這種“內功”的修煉,確實關係到事業的成敗。

“架子”越大,身份越低

生活中,愛擺架子的人比比皆是,哪怕隻是當了個芝麻大的官,也要把官腔打足,官架擺足。但在別人麵前擺架子,其實是最愚蠢的行為。有人說:“架子”越大,身份越低。如果你總是以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態對人,久而久之,親朋好友也必定對你敬而遠之。

愛擺架子的人,容易自以為是,比較容易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他們往往是弄明白了一個問題,就誤以為無所不知了;做成功了一件事,就誤以為自己什麼事都能做成。

殊不知,一味地裝腔作勢隻會讓別人敢怒不敢言,表麵上恭恭敬敬,心裏卻巴望著你一頭栽下去,永世不得翻身。要知道,擺架子很容易疏遠彼此關係,搞不好,還會使自己“臭名遠播”。

時下很多人以“老板”自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聽不進員工的意見,不關心員工的想法。平時喜歡對下屬指手畫腳,批評時更是聲色俱厲,缺少謙和的態度。不知這些老板是否清楚,他們“架子”越大,官氣越足,員工就越反感,與他們的距離就越遠。日積月累,不僅不利於各項工作的開展,員工的意見也會越來越大。

其實,究竟能不能當好老板,不在於“官架子”端得大不大,而在於是否具有親和力,是否得到了員工的認可,能不能讓員工真正地信服和敬仰。那些有“官樣兒”的老板,事實上成了淩駕於員工之上的“老爺”,讓員工敬而遠之。

一位為官光明磊落、深受群眾愛戴的領導幹部曾經這樣說過:“為官不要自覺高人三等,而應自覺低人三等。”同樣,做老板的也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隻有這樣才能贏得員工的心。

為人要時時小心,無論是與誰相處,即使是你的下屬,也要改掉愛擺臭架子的壞習慣。

1964年,68歲高齡的土光敏夫就任東芝董事長,他經常不帶秘書,獨自一人巡視工廠,遍訪東芝散設在門本各地的三十多家企業。身為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親自步行到工廠已經非同小可,更妙的是他常常提著一瓶一升的日本清酒去慰勞員工,跟他們共飲。這讓員工們大吃一驚,有點不知所措,又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沒有人會想到一位身為大公司董事長的人,會親自提著笨重的清酒來跟他們一起喝。因此工人們讚賞地稱讚他為“捏著酒瓶子的大老板”。

土光敏夫平易近人的低姿態使他和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星期天,他也會到工廠轉轉,與保衛人員和值班人員親切交談。他曾經說過:“我非常喜歡和我的職工交往,無論哪種人,我都喜歡和他交談,因為從中我可以聽到許多創造性的語言,獲得巨大收益。”的確,通過對基層群眾的直接調查,不僅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弄清了企業虧損的種種原因,還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員工的好感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