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如待己。麵對他人,倘若能懷有平等心、慈悲心,去除自我的執念,多一些寬容接納,少一些排斥埋怨,就會變得待人親善。返觀自身,他人也會更加容易接納我們。
一個麵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覺得本應是3磅重的一包黃油似乎太輕了。於是他開始定期地稱一稱黃油,發現每回都是分量不足。他特別生氣,便向執法機關提出訴訟。這樣一來事情就鬧到法官那裏了。“你沒有天平嗎?”法官問農民。“有哇,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農民回答道。
“有很準的砝碼嗎?”“沒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碼。”“沒有砝碼,那你怎麼稱黃油呢?”“這好辦,”農民回答說,“你瞧,就在麵包師從我這兒買黃油的這段時間裏,我也一直買他的麵包。我總是要同樣重量的麵包。每次這些麵包就作為黃油的砝碼。如果砝碼不準,那就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了。”於是,法官判定農民無罪,而麵包師不得不承擔訴訟費用。
人與人之間,都存有這樣一架無形的天平,一邊是你對待他人的態度,另一邊則是他人對待你的態度。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稱量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你以平等心、慈悲心待人,你便從別人身上獲得慈悲的福報。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別人,就會從別人身上獲得最好的。幫助別人越多,你得到的也會越多,你越吝嗇,越會一無所有。這便是待人如待己的相處之道。
對待他人,我們還應去除我執,為他人的見地留出接納的餘地。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隻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卻還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再也無法保持沉默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倘若我們如故事當中的那位大學教授,不懂得清空內我,則難以接納汲取他人的意見。同樣,你也難以取得別人的認可。
而對我們不懷好意,甚至懷有敵意的人,麵對他們,應當心懷慈悲。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裏,趁著皎潔的月光去林間的小路上散步。隨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有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他脫下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裏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當他人向你使壞時,你肯定很不愉快。但倘若你抱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對待這些人,隻會惡言相向,使壞的人必然不會變好,而你卻為此怒不可遏。反之,倘若像以慈悲對待小偷的禪師那樣,小偷或許為此受到感化,痛改前非。以慈悲心對待他人,於己於人,都是一種福報。
待人如待己,待人恭敬,就是尊重自己。
不要一直對他人表示不滿,而應一直檢討自己。
毀滅人隻要一句話,培育人卻要千言萬語,請常口下留情。
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傷害過你;以慈悲心待之,必定能獲得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