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京華憶舊 (3)(2 / 3)

過去的京劇電影大多是照舞台演出原樣拍攝,因此應叫舞台紀錄片。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記錄京劇的,那是譚鑫培唱的《定軍山》。餘生也晚,沒有趕上看這部電影,隻是後來在電視中見過照片,不能算個人的觀察與見證。我看的第一部京劇舞台紀錄片是在50年代拍攝的《梅蘭芳舞台藝術》,其中包括《霸王別姬》《宇宙鋒》《貴妃醉酒》《洛神》《斷橋》等名段。人們看這個片子,不是去看電影,而是去看梅蘭芳。現在年輕人也許不能理解當年梅先生的魔力了。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蓄須明誌(日本占領中國後,梅先生為了表達決不為侵略者服務的誌氣,留起胡須,不再唱戲)的梅蘭芳,剔掉了胡子,重登舞台,回到北平,在長安大戲院首演,古都的人們好像瘋了一樣(令北平人瘋狂的還有據說是耪了八年大地的程硯秋重返舞台),在長安戲院排隊買票的人山人海。真是千金易得,一票難求。50年代初,公安部長大將羅瑞卿曾向梅蘭芳講過一個故事,羅年青時為了聽梅蘭芳的戲,大冬天的,把鋪蓋當了買票。可見梅先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建國初年,梅先生年齡漸老,身體不好,演出少了,因此,這些紀錄影片問世還是傾倒一時的。我看過兩次梅蘭芳,除了這次紀錄片外,40年代末在長安看過《生死恨》,那時我隻6歲。現在回憶起來記得最清楚的是梅先生飾演的女主人公韓玉娘捧著其夫程鵬舉靴子痛哭流涕的情景。

在我頭腦中保留著清晰印象的京劇藝術片是《群英會》。這一台戲真是名副相符,劇名叫《群英會》,一台演員也是“群英會”。挑大梁的主角是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裘盛戎、袁世海,這些演員都是一時之選。他們都是喜連成科班出來的師兄師弟,其中任何一位都是可以挑班(即現在的領銜主演)掛頭牌的。可是在這部電影裏他們演的是一出互相幫襯、不能突出個人的合作戲。像裘盛戎這樣的角,他演的黃蓋並沒有多少戲,可是黃蓋與周瑜那段對唱還是很出彩的。更妙的是,他們“坐科”(在富連成科班學習時)時的老師蕭長華先生在這個戲裏飾蔣幹,他在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時還要替這些早已成大名的學生“把場”。

劇中的蔣幹是文醜,或說是“方巾醜”。在赤壁鏖兵時,蔣幹是曹操的謀士,他借與周瑜的同學關係,毛遂自薦,過江到周瑜大營勸他投降,結果碰了釘子。更糟糕的是他還中了周瑜的反間計,“盜”回了曹營水師統帥蔡瑁、張允的“勾結東吳,出賣曹營”的“書信”,使得曹操錯殺了蔡、張二人。曹操剛殺了蔡、張就意識到自己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此時書呆子蔣幹還認為自己為曹營建立了第一大功,避免了全軍覆沒,並期待曹操的賞賜呢!氣得曹操唱“你本是書呆子一盆麵醬”。蔣幹被罵得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立了大功還要受責備,因此,感慨“這曹營的事真是難辦得很喏”。蕭先生把這個帶有點文墨氣、並自以為精明的糊塗蟲刻畫得惟妙惟肖。自蕭先生過世後,使人頓生“劉三死去無名醜”的感慨。這是清末人們悼念名醜劉趕三挽聯的上聯,用來評蕭先生也很合適。《群英會》是1957年中央記錄電影製片廠拍的。目的還在於保存這些名家的聲像,因此基本上還是忠實地記錄,除了上下場稍有些變動外,其他與舞台上演出差不太多。

五彩繽紛的舞台藝術片

五六十年代,特別是自1955年以後到毛澤東關於文藝界的“兩個批示”批評說文化部搞成了“帝王將相部”和“才子佳人部”之前,電影廠拍攝了不少記錄傳統戲曲的電影,保存了老一代優秀藝人的藝術精粹。如果沒有這些拍攝,經過十年浩劫,數百年的民間藝術積累可能掃蕩以盡,想起這些,應該感謝他們。最早的除了梅先生的舞台藝術以外,還有尚小雲的舞台藝術,程硯秋的《荒山淚》等。此外還有豫劇《木蘭從軍》,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昆曲《十五貫》,贛劇《葛麻》,粵劇《搜書院》《關漢卿》,河北梆子《蝴蝶杯》,山西蒲劇《竇娥冤》,上黨梆子《三關排宴》,晉劇《打金枝》,山東柳子腔《孫安動本》,福建莆仙戲《團圓之後》,甬劇《雙玉蟬》,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評劇《花為媒》《鍘美案》,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個名單不可能在這裏拉完,僅就看過之後多少還有點記憶的,寫在這裏。這種藝術記錄使得許多名噪一時的藝術家的聲像資料保留了下來,也使許多地方小劇種即使後繼無人,也不至於完全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