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京華憶舊 (3)(1 / 3)

片子的中心是那五個白夜。大學生一年前搬走了,約定一年後再見。娜斯金卡在街頭苦苦等待,此時遇到了夢幻者,這位夢幻者與娜斯金卡一起分享她的快樂與憂愁。夢幻者的扮演者是當年蘇聯當紅小生斯特裏仁諾夫(主演過《牛虻》、《墨西哥人》等),英俊而灑脫,毫無奶油味。夢幻者的憂傷、快樂、耐心都表現對娜斯金卡傾訴中,講述他那不是曆史的生活“曆史”。當他看到娜斯金卡忘記了等待痛苦時,從內心感到快慰。可能導演就是要表現這種超脫個人感情的愛。

宣揚“人性愛”的譯製片

從1960年到1962年放映了不少類似《白夜》後來被批判為宣揚“人性愛”的譯製片。其中給我留得印象深的還有蘇聯彩色片《紅帆》和瑞士的《海蒂》。這兩個都是兒童題材的,但表現的卻是人類成熟的情感。《紅帆》的作者是格林(不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他是位蘇俄的散文家。格林一生坎坷,做過水手、漁夫、鐵匠、士兵,進過監獄,餓過飯,人生的苦難幾乎嚐遍,如果沒有高爾基的營救,他可能會死在革命後的獄中。然而他沒有在作品中過多地宣泄自己的苦難,格林留給讀者的大多是對美和愛的讚歌。《紅帆》寫的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孤女阿索亞夢想成真的故事。做海員的爸爸把阿索亞撫養大,爸爸送給她一個玩具紅帆船。告訴她將來會有一位駕著紅帆船的“白馬王子”給她帶來幸福,經過種種曲折,她的夢實現了。影片著意渲染了碧海、藍天、白船、紅帆,色彩絢麗,令人難忘。60年代初的影片大多還是黑白的,即使是彩色的,攝影也很少注意構圖的優美,隻是帶色而已。《紅帆》與眾不同,它是第一部使我產生了“視覺盛宴”的感覺的影片,也是第一部給我感到有視覺衝擊力的影片。現在想起來,驕陽下的大海,波光粼粼給眼睛帶來的刺激,似有餘感。

《海蒂》也是歌頌“愛的力量”的影片。頭幾年電視上播過《海蒂》的電視連續劇,未能看到,不過現在像《海蒂》這類歌頌愛的影視作品太多了。60年代初在大陸引進這樣的影片還是要冒風險的。劇中寫孤女小海蒂來到住在阿爾卑斯山山麓的外公家裏,外公本來就對海蒂媽媽的婚姻十分不滿,他又是個性格孤僻的倔老頭。海蒂初到外公家很尷尬,但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純真溫暖了外公寂寞而冰冷的心。外公笑了,他們之間的堅冰消融了。後來海蒂的叔叔希望海蒂到法蘭克福他的家裏陪伴自己殘疾的女兒克拉拉,也便於海蒂就學。外公考慮到海蒂的前途叫她去了。海蒂在叔叔家同樣給大家帶來了歡樂,贏得了一家的喜歡。可是海蒂時刻惦記著鄉下的外公,假期裏海蒂回到外公那裏,並把克拉拉也接了去。克拉拉在外公的啟發下與大家的鼓勵下終於戰勝自己,勇敢地站了起來。大自然感召著他們。影片中阿爾卑斯山的風光,略帶憂鬱大山與森林在影片中都有充分的展示。聽說美國童星秀蘭·鄧波兒也拍過《海蒂》可惜我沒有看過。我想那個永恒的童星鄧波兒就是“海蒂”,她不用“演”,她一舉手一投足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

以“愛”為主題是這三個影片的共同特征,當時能夠引進這有賴於從1960年到1962年的較為寬鬆的文藝政策。這給人們帶來一股清新之氣,在青年觀眾中有很大影響。有時碰到老同學,說起那時的電影,必然會談到《白夜》,不知道為什麼電視台從未重播過。

京劇藝術片

看了郭寶昌先生的《春閨夢》後,有一天打電話來,問對片子有什麼意見,當著行家不能班門弄斧,隻說點印象。這是個京劇藝術片,它充分運用了電影藝術手段。電影藝術手段的運用與《春閨夢》這個劇十分協調。《春閨夢》的情節十分簡單,基本上是演繹唐人陳陶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是首抒情詩,以表達主人公感情為主,沒有什麼曲折的故事。劇中不少地方是刻畫女主人公“夢”境的,而“夢魂慣得無拘檢”,可以跨越戰場,飛渡關山,去各種地方。要是完全通過舞台劇來表現,那麼隻能靠演員的唱來帶動觀眾的想象了。而電影就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通過鏡頭組接,不停地作時空轉換。導演處理這些情節時,把夢中想象分割成為一個個美麗的畫麵,隨著思緒的起伏跌宕,輪轉切換,真是令人目迷五色,神馳萬裏。而且在戲劇情節的停頓處,用一個會館的公共舞台的變化,穿插了北京京劇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使觀眾對京劇史有個基本的了解。攝影在構圖設計上,也是頗費匠心的。特別是用俯視鏡頭拍攝幾組穿著長靠、背插靠旗的武將交戰,真是花團錦簇,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