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足道人知道甄士隱已經看破,於是帶著他離開了這紛擾的紅塵。
三毛未曾遇到過跛足道人,但她看到了《紅樓夢》,看到了“好了歌”,更看到了甄士隱對“好了歌”的注釋。她是個極聰明的女子,初時看到隻是心有所感,而經曆過人世幾番浮沉之後,她也終於漸漸明白了其中的意義。
人世之上,固然有著許多的好,但終歸還是要“了”的。
說起三毛的名字,我們仍然會說,這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文壇上最風靡、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在那個年代,寫書的人並不多,而愛書的人卻比現在要多得多。那時候較為出名的作家隻有那麼幾個,而三毛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華語世界,大凡文學愛好者,沒有聽說過三毛名字的人,大概不多。青年讀者中,沒讀過三毛作品的,寥寥無幾。那時候的三毛已經成為了許多少男少女的“青春偶像”,成了照耀台北的“小太陽”。
她的文學創作生涯大致分了三個階段:雨季文學時期、沙漠文學時期、都市玉冰文學時期。
雨季文學時期的代表作品《雨季不再來》與同期的所有作品中都體現了悲苦、憂鬱、迷惘和空靈的感覺,那是一個剛剛走出自閉的少女對生命的疑惑,對世界的憂鬱。
沙漠文學時期主要都是三毛與荷西在一起生活的小故事,他們如同神仙眷侶一般的生活讓許多年輕的讀者都為之欽羨。
都市玉冰文學時期則是荷西死去之後,三毛用力填充自己生命的文學創作。這個時候,她重新回到了悲苦,孤單的氛圍之中。
而她的辭世之作《滾滾紅塵》的劇本,為她帶來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為她帶來了更大的悲傷。甚至她自殺的原因,也可能與因這個劇本而帶來的爭議有關。
成也文學,敗也文學。文學給了三毛活下去的動力,同時也給了她離開世界的理由。回想三毛的死,曾經有人說,她之所以會自殺,是因為她發現自己的文學作品已經無法再突破。這樣的說法對三毛來說,可謂不現實,甚至是荒謬的。因為她並不是一個十分有追求的人,寫作,隻是當做人生的快樂。寫作是她的食糧,卻不是她的理想。
但她的離世或者真的與寫作有關。在荷西離去之後,寫作是她用力支撐著活下去的唯一動力。隻要可以寫,她就可以活。然而《滾滾紅塵》劇本卻遭到了社會各界的抨擊。他們否定的不僅僅是三毛的這個劇本,更否定了三毛的創作本身。更有甚者,還有人指出她的作品有抄襲借鑒之嫌。
當她生命中僅剩的那一點意義被人否定後,那活下去又有何意義呢?
自然,關於三毛的死因,我們不論說多少,都僅僅是猜測。或許,連三毛自己也不清楚,她為何那般決絕地要離開塵世。也許那僅僅是一種衝動,僅僅是那顆在她心上已經生長了許久的自殺的種子,終於結出了成熟的果實。
回想三毛的一生,她最幸福的時光就是那段在撒哈拉的日子。用她的話說,是尋找到了她的前世鄉愁。而我們知道,除了那鄉愁,還有她心愛的陪在身邊的荷西。
幾十年過去了,時代更迭,人們的審美觀也在逐步變化,許多人已經不會再去讀三毛,但是關於她與荷西的愛情故事,依然為人所稱道。
關於文學,每個年代都有這個年代的特征。比如在那個年代感動了許多人的瓊瑤,比如在那個年代備受推崇的泰戈爾……
可是愛情是不變的,這個主題從古至今,都一如既往地讓人感動,讓人狂熱地為之追求。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西班牙的大男孩,在那個除夕之夜與三毛的一見鍾情。從此,他開始了一生的愛戀。為了能夠娶三毛為妻,他讓三毛等待他六年。六年過去了,三毛並沒有用心等待他,而他卻真的來到了三毛的麵前,以一個更成熟,也更深情的姿態。三毛的追求者並不少,而這個執著的,並不富有的年輕男子得到了她的芳心。
於是,在撒哈拉,他們開始了那浪漫的二人時光。盡管生活困苦,但這對他們的快樂並不曾影響分毫。
一直到,那殘酷的海水奪走荷西的生命。
在許多年後,三毛也終於在醫院的病房內,靜悄悄地跟隨而去。
而關於他們的故事,或許用那首《滾滾紅塵》的歌詞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紅塵中的情緣,隻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想是人世間的錯,或前世流傳的因果,終生的所有,也不惜換取刹那陰陽的交流。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本應屬於你的心,它依然護緊我胸口,為隻為那塵世轉變的麵孔後的翻雲覆雨手。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要告別已不見的我,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跟隨我倆的傳說。”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伴隨他們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