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順應形勢,謀定而後動”的決策力是必須也是必要的。隻有在決策者做到了“審時度勢,靈活應變”,才能夠避免不當決策帶來的損失。
有這樣一句話:“領導用心,決策用腦。”每個決策者的生長環境不同,性格也有差異,領導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決策應形成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是屬於科學的範疇,而運用之妙則是屬於藝術的領域,存乎一心則是一種哲學的修養,優秀的領導者要能夠涵蓋科學、藝術及哲學的範疇。
什麼是決策?決策就是能夠在複雜或危急的狀況下做出正確的決定。決策之所以變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就是因為決策有它的困難性。因此就產生了如下五個決策錯誤的主要模式:
不經思考,憑直覺與經驗下結論,這類人充滿了知識的傲慢;先有結論,再找答案,這是自以為官大學問大;意識形態主導決策,這是普遍的現象;為了解決今天的問題,製造了明天的問題,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危機時遲不決,不敢下決心,這是無魄力。
正如高希均教授在22年前講的,決策錯誤比組織內的貪汙腐敗更可怕。
決策基本上有三種型態,第一種為實現一個好的願景而決策;第二種為了進行改革、變革而做決策;第三種為了防範或處理危機而做決策。
如果一個組織、一個政府、一個企業,前兩項處理得比較多,必然是向上提升。若是後者比較多,可能就是動蕩不安。所以決策可以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首先要理清做什麼決策?希望達到什麼目標?獲得什麼效果?我們在決策的過程中才不會偏離方向。
其次,無私的胸襟。
再次,決策要有正確的情報。波灣戰爭之前,不論是衛星、人員都顯示伊拉克準備要出兵科威特,但當時大家都認為這不過是虛張聲勢,結果使得可以預防的一場戰爭還是爆發了,這就是誤判情報的結果。
最後,要有合理的邏輯。如何思考問題、做判斷?可用五字訣“使狀分比結”,五個詞語“使命、狀況、分析、比較、結論”。
如果決策者遵循了上麵的四個基本原則,分析清楚了現有的形勢,就可以按照下麵的五個步驟進行決策了。
認清問題的性質。先把問題徹底地搞清楚,就可以了解輕重緩急。
思考自己看這個問題的立嚐角度在哪?以前服務公職時,凡是安全問題,要站在國家的立場來思考;如果是人事問題,要站在全單位或全局來看,並找到最好的人;如果是事務性問題,要從基層開始思考問題。
了解相關及關鍵性因素,
分析、比較後,做出最後決策。所謂決策就是能夠以最低成本、最少風險,獲得最大利益。
如何決策、決策的效果如何是
檢驗現代領導水平的重要標誌。
決策是現代領導者的主要職能之一,領導者根據自己的職責權限,做出屬於自己職權範圍內的有關決策。但是決策需要的技能和技巧,需要睿智的思維和敏銳的眼光以及豐富的經驗,並將其彙聚而成。所以,領導者不要輕易作決策,特別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然後再根據形勢,靈活機動地製定策略才是正確地的做法。隻有將二者較好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領導決策力的效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