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赫塞還說:不管領導風格怎樣改變,對人和生產力的關注應該是不變的。如何通過人來提高生產力的思想也是不變的。換而言之,就是你的價值觀是不變的。同時,領導者必須承擔一些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組織架構、戰略計劃、激勵員工等等。領導者要溝通,除了單線的溝通之外,必須要多向溝通。
所以中國古代的老子主張“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老子認為:“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小河流的領袖,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一切溪流的下遊。老子還說:“知其雄,守其雌。”——知道別人的雄強,自己安於雌弱,這才是最強的強者。老子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你不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和你爭,這才是爭的最高境界,才是“大爭”。
所以,最好的決策者的態度是悠閑自然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對部屬多鼓勵、少責難,如此而為,則事事順遂、功成業就,大家就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事實上,如果從管理企業的角度來思考,這些思想與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啟示我們,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要使企業管理“功成事遂”,就必須追求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唯有具備如此素質的企業管理者才是真正稱職和優秀的領導者。
的思維方式將是對付激蕩社會巨變的一種行之有效、彈性柔化的管理策略。
就現代企業而言,高明的管理者應該是領導和指揮眾人的“導演”,而不是扮演什麼具體角色的“演員”。當代管理學提倡科學管理,講求管理效率,這實際上與老子“以靜製動”的想法不謀而合。法國著名管理學家法約爾就極力反對上層領導者“在工作細節上耗費大量時間”和在小事上“總是忙忙碌碌”的作風。他一直主張“一個企業,經理應始終設法保持對重大事情的研究、領導和檢查的思維自由和必要的行動自由”。這就是說: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講求管理策略,要善於“抓大事”而“舍小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推行“以不變應萬變”的決策原則是企業順應客觀規律、尊重自然規律、走向成功的必然選擇。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經營秘訣是什麼”時,強調:“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鬆下幸之助的這種管理理念實際上已從另一方麵對老子“以靜製動,道法自然”一說進行了充分肯定。而管理者們在決策的時候,為了避免盲目決定而以靜製動的決策理念,可以更好的、也更加有效的提升決策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審時度勢,靈活機變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後兵法時代”,領導者惟獨心有良策才可從容麵對,胸懷大略方能決勝千裏。“後兵法時代”,企業用兵法管理已經成為領導決策力與領導藝術才能的必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