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下載於炫浪小說論壇,如需更多好書,請訪問ncs.xvna.com

詩曰:

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

欲識渾淪無斧鑿,須知規矩出方圓。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握手臨岐更何語,殷勤莫愧別離筵。

這首詩,乃是國朝一位有名的道學先生別門生之作。那位道學先生,姓王,雙名守仁,字伯安,學者稱為陽明先生。乃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人也。

如今且說道學二字。道乃道理,學乃學問。有道理,便有學問。不能者待學而能,不知者待問而知。問總是學,學總是道。故謂之道學。 且如鴻蒙之世,茹毛飲血,不識不知。此時尚無道理可言。安有學問之名。自伏羲始畫八卦,製文字,泄天地之精微,括人事之變化。於是學問漸興。據古書所載,黃帝學於太真,顓帝學於錄圖,帝嚳學於赤鬆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湯學於伊尹,文王學於時子思,武王學於尚父,成王學於周公。這幾個有名的帝王,天縱聰明,何所不知,何所不能。隻為道理無窮。不敢自足。所以必須資人講解。此乃道學淵源之一派也。自周室東遷,教化漸衰,處士橫議,天生孔聖人出來,刪述六經,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脈,下開百千萬世之緒。此乃帝王以後第一代講學之祖。 漢儒因此立為經師。易經有田何,丁寬,孟喜,梁丘賀等。書經有伏勝,孔安國,劉向,歐陽高等。詩經有申培,毛公,王吉,匡衡等。禮經有大戴,小戴,後蒼,高堂生等。春秋有公羊氏,穀梁氏,董仲舒,睦弘等。各執專經,聚徒講解。當時明經行修者,薦舉為官。所以人務實學,風俗敦厚。 及唐以詩賦取士,理學遂廢。惟有昌黎伯韓愈,獨發明道術,為一代之大儒。 至宋大祖崇儒重道,後來真儒輩出,為濂洛關之傳。濂以周茂叔為首,洛以二程為首,關以張橫渠為首,閩以朱晦庵為首。於是理學大著。許衡,吳澄當胡元腥世,猶繼其脈,迄於皇明。薛瑄,羅倫,章懋,蔡清之徒,皆以正誼明道清操勁節相尚生為名臣,沒載祀典。然功名事業,總不及陽明先生之盛。即如講學一途,從來依經傍注。惟有先生揭良知二字為宗,直抉千聖千賢心印,開後人多少進修之路。隻看他一生行事,橫來豎去,從心所欲,勘亂解紛,無不底績。都從良知揮霍出來。真個是卷舒不違乎時。文武惟其所用。這才是有用的學問。這才是真儒。所以國朝道學公論必以陽明先為第一。有詩為證。

世間講學盡皮膚,虛譽雖隆實用無。

養就良知滿天地,陽明才是仲尼徒。

且說陽明先生之父,名華,字德輝,別號龍山公。自幼警敏異常,六歲時與群兒戲於水濱。望見一醉漢濯足於水中而去,公先到水次,見一布囊。提之頗重,意其中必有物。知是前醉漢所遺。酒醒必追尋至此。猶恐為他兒所見,乃潛投於水中。群兒至,問: “汝投水是何物。”公謬對曰: “石塊耳。” 群兒戲罷,將晚餐拉公同歸。公假稱腹痛不能行,獨坐水次而守之。 少頃前醉漢,酒醒悟失囊,號泣而至。公起迎問曰: “汝求囊中物耶。” 醉漢曰: “然。童子曾見之否。” 公曰: “吾恐為他人所取,為汝藏於水中。汝可自取。” 醉漢取囊解而視之,內裹白金數錠分毫不動。醉漢大驚曰: “聞古人有還金之事,不意出自童子。” 簡一小錠為謝曰: “與爾買果餌吃。” 公笑曰: “吾家豈乏果餌,而需爾金耶。” 奔而去。歸家亦絕不言於父母。 年七歲母岑夫人授以句讀。值邑中迎春。裏中兒皆歡呼出觀。公危坐讀書不輟。岑夫人憐之謂曰: “兒可出外暫觀。再讀不妨。” 公拱手對曰: “觀春不若觀書也。” 岑夫人喜曰: “是兒他日成就殆不可量。” 自此送鄉塾就學。過目輒不忘。同學小兒所讀書,經其耳無不成誦。年十一從裏師錢希寵初習對句,輒工。月餘學為詩。又月餘學為文。出語驚人。為文兩月,同學諸生雖年長無出其右者。錢師驚歎曰: “一歲之後,吾且無以教汝矣。” 值新縣令出外拜客。仆從甚盛。在塾前喝道而過。同學生停書爭往出觀。公據案朗誦不輟。馨琅琅達外。錢師止之曰: “汝不畏知縣耶。” 公對曰: “知縣亦人耳。吾何畏。況讀書,未有罪也。” 錢師語其父竹軒翁一曰: “令公子德器如此。定非常人” 年十四學成。假館於寵泉寺。寺有妖祟。每夜出拋磚弄瓦。往時借寓讀書者,鹹受驚恐,或發病。不敢複居。公獨與一蒼頭寢處其中。寂然無聲。僧異之,乘其夜讀,假以豬尿泡塗灰粉,畫眉眼其上,用蘆管,透入窗欞,噓氣漲泡,如鬼頭形。僧口作鬼聲欲以動公。公取床頭小刀剌泡,泡氣泄。僧拽出,公投刀複誦讀如常。了不為異。聞者皆為縮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