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寶成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微觀成型期(1981年至1991年):紀寶成教授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始了高等教育界的職業生涯。他曆任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係講師、副教授、教授。在教學實踐中,他善於理論聯係實際,打通古今中外,注重教學法的研究和應用,因材施教,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曾連續三年被學生評為“最佳授課教師”。他的科研成果也非常突出,並於1989年12月被破格評為教授,是當時中國人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他重視教材建設,主持編寫的《市場營銷學教程》自1989年出版以來被廣泛使用至今。1985年開始,他先後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務長和教務長,負責招生、教學管理、學科建設、學生事務、對外交往等等,做了很多開拓性、創新性的工作,包括受國家教委委托主持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這十年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使得紀寶成教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高等教育的微觀層麵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思考,對大學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問題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
(二)宏觀成型期(1991年至1996年):1991年12月,紀寶成教授從中國人民大學教務長的崗位被任命為商業部教育司副司長(主持工作),半年後擔任商業部教育司司長,又續任國內貿易部教育司司長,負責管理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十幾所類型不同的行業性高等學校和全行業係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成人繼續教育。這段時期,紀寶成教授積累了豐富的宏觀高等教育管理的經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關係,高等教育的結構、規模、效益的關係,高等教育的管理體製,高校的運行機製,高校的學科建設、教學質量、學科專業設置,商科高等教育的發展等宏觀和微觀層麵的問題都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和論述。這一時期,他關於高等教育的本質、功能、管理體製、運行機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麵的思想認識已經成型。比如,他從經濟學的理論出發,較早地論述了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的公益性,提出教育不可能完全商品化、市場化,“完全用市場化那一套搞教育是行不通的”,“教育是需要通過政府來投資的,試圖通過教育來掙錢是不行的”。這樣的重要思想他一以貫之地堅持了二十多年,是他較早呼籲加大政府教育經費投入,反對教育產業化、市場化、商品化。
(三)全麵發展期(1996年至2000年):1996年3月,紀寶成教授調任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長,後任計劃建設司司長,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兼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主任,參與到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火紅的年代”、“戰鬥的歲月”當中,完成了從行業性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向整體的、宏觀的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身份的轉變。這一時期是紀寶成高等教育思想全麵發展的成熟期,他關於高等教育的思想認識融入到他參與製定的改革方案、政策和實踐中,而他負責製定的政策和方案又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他的高等教育思想,這是一個鮮明的特征。比如他創造性地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計算方法,既有較強的學理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這個計算方法是與國際接軌的,並沿用至今。此外,他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觀,並歸納出處理好十大關係,涵蓋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麵;他在洶湧的市場化大潮中旗幟鮮明地反對教育產業化、市場化;他清晰地梳理出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必須要解決好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學校、學校與社會以及學校內部的治理結構等四個方麵的關係問題;他係統地提出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要形成四個“三”的格局;他較早地關注並論述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等等。周遠清同誌曾對紀寶成教授這段時期的文章和講話有如下評價:“是針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措施對策”;“包含著作者本人的理論探索,體現著作者的理論勇氣”;“有的講話雖沒有展開,卻包含著新思想的萌芽”。這些評價是準確而到位的。紀寶成教授一直站在高教管理體製理論探索和改革創新的前沿,為世紀之交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進展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紀寶成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微觀成型期(1981年至1991年):紀寶成教授198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始了高等教育界的職業生涯。他曆任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係講師、副教授、教授。在教學實踐中,他善於理論聯係實際,打通古今中外,注重教學法的研究和應用,因材施教,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曾連續三年被學生評為“最佳授課教師”。他的科研成果也非常突出,並於1989年12月被破格評為教授,是當時中國人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他重視教材建設,主持編寫的《市場營銷學教程》自1989年出版以來被廣泛使用至今。1985年開始,他先後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務長和教務長,負責招生、教學管理、學科建設、學生事務、對外交往等等,做了很多開拓性、創新性的工作,包括受國家教委委托主持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這十年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使得紀寶成教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高等教育的微觀層麵有了切身的體會和思考,對大學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問題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