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風風雨雨。天終於放晴了,潛水電機廠由堂堂的鎮辦企業變為史家河企業集團總公司的一個分廠,人員經過調整較先前減少了許多,產量卻奇跡般地升長為原來的3倍。他們沒了原來那個牢牢靠靠的家,也沒了那個啥時候都給他們飯吃的媽。旱澇保收的鐵飯碗生生叫砸碎了,有人說他們眼下端的是泥飯碗。一種危機感、壓力感及憂患意識悄然降生在他們的頭腦中。同樣還是那些人,還是那種廠房。還是那些設備,奇怪的是同樣的人卻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他們變得有了一種力量,有了一種精神,隨之而來的是,那泥飯碗裏的飯的質量在匿益提高了,較先前鐵飯碗裏的麵糊糊的差別越來越大了。他們人均工資已超過原來的3倍。怪嗎?不怪.這是一道既複雜又簡單的算式,決非平庸之輩能演算成功的。命運時刻被勇者智者駕馭著,泥飯碗可以成為銅飯碗、銀飯碗、甚至金飯碗.泥飯碗也可以化作一堆泥漿。
當筆者隨翟建周走進這家生產潛水電機的企業時,不僅看到了這裏井然有條的生產秩序,還發現了一種新產品新大洲摩托車,據悉,這是他們與海南一家企業聯營開發的新項目,無疑,這種新產品為企業又注入了青春的勃勃生機。要帽子,給票子,不給票子讓位子。
早在1984年,翟建周就到中國鄉鎮企業最發達的蘇南地區考察取經。那裏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他大開眼界,特別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使他震動,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言語:“要帽子,給票子,不給票子讓位子。”覺醒了的人民群眾渴望有幹實事、講實惠的領導人,以往那種講起來天花亂墜,實際上空洞無物,讓群眾一無所得的東西在蘇南行不通了。許久以來,翟建周就把有本事的實幹家作為他選用於部的標準。他到姚村鎮任職不久,有個村子的群眾就先後三次找他,要求為這個村子派去致富帶頭人。這個村並非沒有領導人,隻是這領導者平庸無能,當幹部年頭也不少了,村裏山坡依舊光禿,街道依舊坑凹,企業依|日冷清,老百姓依舊沒錢。這種人當了幹部,真是叫全村人跟著他們活受罪,這是個不知道幹活也不會幹活的村領導班子,翟建周對症下藥,將這個班子一個不剩的就地免職,然後從鎮機關選了兩位精明強於的同誌任正副支部書記。在用人問題上,翟建周從不搞折中調和,還是在任村鎮時,他就總結了根治幹部班子的三種手段,除了胸外手術,還有普外手術(切除不能幹的幹部保留能幹的),基本保留原來的人馬(對政績突出的幹部班子)。有德有才者一定要上去,平庸無奇者必須下去。這就是翟建周調控幹部的基本思路。
現在,姚村鎮為各村製定了公開任用黨支書的三種形式:一、請支書,從兄弟村莊或部門請能人來擔任支書;
二、派支書,由鎮黨委派去人員任村黨支部書記;
三、選支書,由本村自選合適人員任職。
翟建周說,對不適應發展需要,長期落後,經濟建設上不去的班子,不管到屆與否,不論任職長短,實行火線考驗,隨時撤換。
翟建周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先知先覺的聖人,他的一切思路和決策都來自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他初到姚村鎮的一個多月裏,幾乎沒有在辦公室辦公,他的足跡差不多踏遍了這裏的48個村莊。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要真正見見姚村,要得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姚村形象。他終於發現一種現象,一種姚村用人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