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曾蜚聲民國政壇的兄弟省長劉鎮華和劉茂恩,都出生在南河渡的神北村。劉鎮華先後任陝西省省長和安徽省政府主席;他的五胞弟劉茂恩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這裏還是著名愛國藝人、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故裏。
據鄉誌記載,民國時期南河渡鄉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的有將軍5人,校官級63人,尉官級72人;在民國政府任職的有省長、省參議員9人,縣長15人,區、科、局長36人。建國後,在黨、政府、軍、企中任領導職務及高級技術職務者56人。鏽夠托起這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的基礎,大概應歸功於南河渡人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從曆史上看,這裏的教育事業就比較發達,清末民初,這裏有私塾40所,教師40人,學生1246人,講授四書五經。清末光緒年問,全鄉考中舉人5名;民國時期,到國外留學者及大學畢業生就有近40人;建國後這裏考入大學遠飛他鄉者更為可觀,直到現在,與家鄉保持聯係的僑居國外的教授、學者及實業家還有許多。
南河渡人最重視的事情是孩子的上學,再窮的人家也要供孩子上學。他們說,窮不能窮了孩子.難不能難住孩子上學。這裏流傳一個故事,有個孩子的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了,實在難以繼續求學,他就外出討飯,討一段時間飯,再回來上學,等實在上不下去時,再出外討飯,然後再上學。
現在,南河渡人對知識的渴望更為強烈了。不久前,南河渡鄉黨委書記在全鄉幹部集資辦學動員會上說:“經濟落後窮,攀育落後代代窮。我們應該把富民強國的希望寄予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錢。”為建好鄉中,他親自主持會議,五次研究方案,設計圖紙,從鄉財政撥款80多萬元,群眾又集資10多萬元,建成了一所合格的初級中學。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和教育基礎,南河渡人一開始發展鄉鎮工業,就立足於搞兩頭在外的外向型企業。產業多為發展中的行業,產品也多科技含量高。中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鋼鐵公司高爐的一種陶瓷杯,用的半石墨化碳化矽磚先前是靠國外進口,如今南河渡鄉辦企業的同類產品卻出色地取代了它,而且*他們還有更使廠家滿意的售後服務。
一個下午,我信步走進南河渡鄉一家華原耐火材料廠,副廠長賀濟民對我說,他們的一種叫碳化矽的原材料,是以昂貴的價格購進的,生產的產品擊敗了眾多對手,在包括沿海地區在內的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說,一般的鄉鎮企業是不敢問津碳化矽原料的。
推銷員老孟說:“我們廠開辦時起點就很高,著眼於引進先進科學技術,橫向聯合第一流的科研單位,像冶金部冶金科學研究院,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都直接參與了我們的有關工作,另外,我們有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推銷隊伍。”
1993年,南河渡鄉承辦了全國一年一度的耐火材料研究會,由鄉鎮承辦這種活動在全國尚屬首次。南河渡人眼睛盯的是全國,全世界。目前他們的耐火材料已有22個係列,1000多個品種,較高檔次的產品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與耐火材料生產群體媲美的是鋼門窗料的生產,這裏的12家同類企業,采用了全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已形成鋼門窗料的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不僅占領了本省市場,而且銷往省外許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