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牡丹城裏忙抗旱(1)(3 / 3)

看著這又濁又少的泉水,聽著這心酸的故事,李長春的眼睛噙著淚水,他轉過麵龐,用手絹輕輕擦拭,又問:“為啥不打井?”答目:“沒錢!“打眼井得多少錢?”“十八九萬吧。”李長春稍一停頓,很幹脆地說:“好,我給你們撥19萬元,今年春節讓群眾吃上清水煮的餃子。”

隨省長一行的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奉命立即請水利專家、工程師來勘查水源確定井位。

19萬元打井專款3日內到了北冶鄉的帳號。

中共洛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親自派人請來一家技術先進的千孔錘鑽機打井隊。

在人、財、物萬事俱備的條件下,這眼井順利開工了。

地礦部副部長張文嶽聞悉河南大旱,專程從北京奔赴中原。當他來到災情嚴重的陝縣硤石鄉時,迎候他的是長龍般的等水隊伍,一副副水桶緊緊地依偎著一直延伸到遠方,在等候一山泉緩緩的細流,那場麵足以叫人失去對時間的信心。為什麼不打井呢?不是不打,是沒有那本事,也沒有錢。硤石鄉人祖祖輩輩在滿山遍野打過多少次井,多少次都是沒有水的幹窟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看著被水晝夜困惑的鄉親,張文嶽傷心了,進而激動了,當即立下誓言,不在硤石鄉打出水來,誓不回北京。他立即調來地礦部門的物探專家,調來最先進的物探儀器和鑽機,支援災區的技術隊伍從遙遠的地方開到了硤石鄉最缺水的衛家溝村。“救命井”工程就是這樣拉開序幕的。

全國人大、政協及水利部、農業部、民政部、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等單位負責幹部,相繼趕往中原幹旱地區察看災情。許多地、市、縣、鄉的幹部,更是與水荒作著殊死的搏鬥。僅看看洛陽市的狀況,即可窺一斑而見全豹了:洛陽市22名領導幹部分包11個縣區;市直74個部門對嚴重缺水的重災鄉對口支援;1200名機關幹部組成322個救災工作組下到災區;縣、鄉、村的36000多名工作人員對18281家特困戶、軍烈屬戶實行承包;市直機關、廠礦企業、駐洛部隊全都行動起來,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支持災民度過難關。全市出動汽車、灑水車和消防車121部,出動拖拉機750部,義務向旱災嚴重地區運送救命水’久旱逢甘霖。然而,要遇上嶺後、衛家溝的如此幸運,並不容易。

解決中原大麵積的缺水問題,需要社會全方位的配合,更需要充足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1991年2月14日,一份由新華社記者陳朝中采寫的內參《豫西旱災嚴重,百萬人缺水吃》放到了國務院總理的案頭。豫西洛陽、三門峽市的旱災持續發展,130多萬人吃水困難,30多萬頭大牲畜沒水吃,有些地方群眾已賣掉耕牛,從3月份開始將有350多萬農民不同程度缺糧。

豫西的800裏邙山地區地勢高,十年九旱。群眾家家有水囤子(旱井)接天上雨水吃。自前年秋天至今,這裏久旱少雨。水囤子全部底朝天。有些地方擔一擔水要往返六七個小時。

中央和河南對豫西的旱災很重視。河南省已撥給救濟款1150萬元,救濟糧5000多萬公斤。田紀雲副總理到洛陽視察旱情,國務院撥給1000萬元吃水工程專款,洛陽市縣決定再籌集3000萬元,建設人畜吃水工程250處。但這也是杯水車薪。計劃建設的250處吃水工程全部完成,也隻能解決25萬人的吃水困難。新安縣嶺後村打了一眼機井花了19萬元。現在完成的水利工程才解決了將近3萬人的吃水困難。

豫西兩市的財政極度困難。13個縣中就有6個財政補貼縣。三門峽市財政的滾存赤字已達2000多萬元。因為缺水,春節前有些學校提前放寒假,並準備延期開學。

目前,受旱範圍擴大到河南省京廣鐵路以西地區和中部地區,全省有三分之二地區處於嚴重幹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