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義馬市緊鄰的是澠池縣,這裏的局長也在領著他的幹部、群眾打井,他一股氣打七眼井,雖然有三眼幹窟窿,可尚有四眼井出了水,水量和水質都好。這位局長成了當地人人擻慕的英雄人物了。
在這缺水的王國,能否為群眾解決吃水問題,則是評價幹部優劣的分界線。
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至矣。
以荀子之說映照義馬、澠池兩位水利局長的命運,則能折射出另一重耐人尋味的哲理。
玉皇村的吃水景觀。
玉皇村與聞名於世的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接壤,是汝州市東北部大峪鄉的一個行政村。這裏屬伏牛山餘脈的蒿箕山地帶,海拔500多米。
玉皇村含五個自然村。五個自然村首尾相聯,均布局在一條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山溝的西坡上。五個自然村擁有一個小井,小井沉在溝的最底處。水源係一孔小山泉,緩緩流動的泉水慢悠悠地點滴下來,730口百姓就靠這股水泉養命生存。1995年夏天,小小井口排起長長的水桶隊伍,桶雖多人並不多,山裏人自有山裏人節約時間的辦法。接水人手持水瓢.在井底使勁地將水一瓢一瓢刮出來倒進桶裏,每人限刮五分鍾,時間一到,刮水者自覺出場,下一位等水人上場,秩序井然,紀律嚴明。根據經驗,五分鍾可刮水15公斤。
井口上方有一龕,內敬龍王爺神像,案頭放一張村民花名冊,上寫著每戶戶主大名,同行注有該戶接水時間×點×分。井邊有一馬蹄表在公正地從容地走動著,刮水者刮水時間是定死的,不必過早去人排隊,隻要把桶放好即可,刮水時要不斷抬眼望馬蹄表。
據悉,這種用水狀態從1990年就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吃水長龍,周而複始地動作著。
玉皇村山的上半部,地質為沙礓石與石灰岩結構,山的下半部地質為紅色頁岩。這裏人種莊稼以耐旱的紅薯、穀子為主;若想改善生活種麥子,對不起,一畝地隻能收個四五十斤,割麥子時,隻要帶上個大床單,將收成一包,背上就可走人。因為旱,麥稈都長不高,不要說麥穗了。
“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是這裏村民飲食的真實寫照。若有貴客光臨,主人鑽天拱地想法弄點白麵,摻上紅薯麵擀成麵條,再弄點蒜汁算是高級菜肴了。玉皇村人平時不吃菜,不喝水,暖水瓶在這裏絕跡。
如有城裏幹部在夏天下鄉走到這裏,渾身汗津津的,村民好不情願地端上淺淺的一盆水,幹部洗罷臉,村人立即接住臉盆,生怕人家把這還有許多用途的寶貝倒掉。
玉皇村光禿禿的,不長樹,更種不成莊稼,隻有那好逞強的、不要命的白草敢在這山的夾縫裏紮根落戶。通往玉皇村的五個自然村根本沒有公路,倒是有老牛車走的溏土路,那路幹燥得直想起火。
關帝廟裏“和尚”多。關帝廟村有個自然村叫山頂村。想上山頂村,可不簡單,先從關帝廟爬坡,這是陡坡,得爬三百多米,爬上後再往上走個較緩的山坡,上去這山坡,再爬一個小陡坡,方能踏進這個海拔八百多米的山頂村。村子不大,二十多戶,79口人。看看這地勢,聽聽這村名,不用問,這裏吃水難!難!難!
山上沒泉源,更沒水井,全靠老天爺降雨下雪賜給點水。若無雨無雪,人們就得下山找水。就這種熊路,空手走人都夠嗆,再背水馱水挑水咋個走法?真難。更叫難的是出外找不到水,或是找到水人家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