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傾斜的中原(1 / 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江河萬古流。

滾滾長江,滔滔黃河,從古老的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雪山流出,從古老的巴顏喀拉山流出,流去了多少朝代,流去了多少寒暑,流去了多少日月。東去的流水不問世事滄桑,不管日出日落,我行我素地默默地、永遠地流淌著,使水與山結構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旖旎畫卷。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江山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誘惑,不隻是她婀娜動人的影姿,更有她長生不老、永葆青春的魅力。

然而,時間跨入20世紀80年代,突然有一天,永恒的江山向大地、向天空、向整個寰宇發布一條驚人的新聞:“黃河下遊河道斷流!黃河下遊河道斷流!”“黃河豈能斷流!追溯源遠流長的曆史,也沒有這種事情,”炎黃子孫發出一聲聲驚詫,疑問。“黃河水自古不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豈有此理!斷流!”

黃河再次斷流!黃河用實踐作著無聲的回答:黃河斷流!此處無聲勝有聲。

黃河的斷流在繼續:公元1991年,中原地區大旱,1992年黃河斷流70天,嚴重地影響著黃河下遊人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於生存!

公元1995年,旱象在持續,黃河斷流122天,時間之長是前幾次斷流所不及的。

公元1996年.早春二月,黃河斷流,較去年黃河首次斷流日早85天。

山東省會濟南供水告急,庫存水僅夠全市用兩個星期,素以泉城著稱的濟南,當年風采蕩然無存,數卜個泉源早已幹涸枯竭。

與濟南人同食黃河水的鄭州人得此消息,如夢方醒:鄭州緊鄰濟南,濟南缺水鄭州焉能無恙。

啊!看來黃河要來真格的了!

黃河在咆哮!可惜她已沒了咆哮的力氣!

黃河在呼喊!可惜她的呼喊沒有能引起人類的關注!黃河的聲音已經嘶啞。黃河隻剩下呻吟:生活在母親河流域的子孫們,了解母親嗎?了解我的勞累嗎?了解我的苦楚嗎?母親盡管樂於奉獻,可是,母親也需要兒孫的理解、體諒、愛護和補養。

母親麵對那麼多淘氣的孩子、鬧人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他們在毫無顧忌地、瘋狂地吮吸著母親的“奶水”。

母親河——黃河,原本豐滿的身軀瘦弱了.原本紅潤的麵龐蒼白了;母親河,躺在蒼涼廣袤的天地間,無力地喘息著與黃河斷流相呼應的是無垠的原野遙遙無期的幹旱,尤以地處中原的河南更為甚哉!

中原,中國的縮影。

中原,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萬物之中。還有什麼能比水更能深刻地、潛移默化地、天長地久地影響著人的生存狀態呢!

中原,集民族精神與民族劣根性於一身。中國的輝煌與中國的悲哀在這裏充分展示。

今天,西方的物質文明與遠古的東方文化在這裏強烈地撞擊。

這是一方人傑地靈的寶地,上天賜予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這是一方多災多難的故土,吧千年來,中原人深受“水、旱、蝗、湯”之害。四大災害中又以“旱”為最。古老的中原文化很早就流傳著“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為人生四大樂事。久旱有幸遇及時雨降臨.當盾眾樂事之首。

中原地方,素有十年九旱之說。僅看一看新中國建立之後的旱情,就不難理解這裏的庶民百姓對甘霖的濃重感情和強烈企盼。

建國四十多年,河南旱災麵積大於2000萬畝的就有酸甜。

70年代以來,全省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偏旱。出現連續旱情的有:1959年——1961年,1965年——1966年,1976年——1978年,1981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86年和1989年的旱災麵積達8000多萬畝,占河南總耕地麵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跨入90年代,中原的旱災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