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暮投石壕村(1 / 1)

夕陽的光輝還在西部天際聞熊熊地燃燒,綿延的遠山已伸出有力的臂膀,去撼抱悄然墜下的漂亮的太陽。飛金流銀的斑斕圖畫散發出一種強烈的誘惑,使那粗獷的鄉野一步步走入艨朧撲朔。

此刻.我耳畔縈繞著詩聖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絕唱,夢一般地踏上這個古老的石壕村。是來尋覓詩人的足跡?是想目睹老翁逾過的牆頭?是欲結識老婦留下的後裔?還是。

偏僻寂寞的小村。靜靜地躺在中原陝縣東側的山巒之中。這裏山勢四圍,東有崤陵,西有函穀,南跨陝原依幹山,北逾黃河至中條山。許久以來,這裏即連接中州與陝西的交通要道,是兩個古都洛陽與西安之間往返的必由之路。當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60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力,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贛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這時,杜甫正由洛陽西行,趕回華州任所,途經石壕村時,就其所見所聞,寫這首《石壕吏》。

小村北依黃北高坡的丘陵,南鄰溝壑深澗,凸凹的地勢使中間形成一條天然小街,小街兩側建起樸素的房舍、方正的院落,靠高地一邊建有窯洞,窯洞多用磚拱起,窯洞兩側有磚牆瓦頂的房屋,這些房屋多是用磚拱起的屋頂,也許,是為了節省木材吧,省去了棟梁、柱子和橡子之類。在村民指點下,我信步走進村長家門,門口掛著陝縣人民政府贈給小村的“富國富民”橫匾。村長不在家,村長的老母親迎出來,告訴我,兒子去新鄉的七裏營參觀了,大約明日歸來。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著山裏人的忠厚和質樸,她依次打開了院中的五個屋門,邀請我進去看看,我卻無心瀏覽屋子的擺設,隻注意到院子裏有了自來水龍頭。

走出村長的院子,漫行不遠,便見依著丘陵一側的大門前掛有“石壕村小學”的木牌,學校門口立起一塊一人高的石碑,上麵刻著“辦學功德永垂青史,培養人才千秋大業”的大字,落款是“三門峽市人民政府”。聽村頭一位老者說,這學校是靠集資辦起來的,如今有學生300多名。

我隨便問起麥收的情況,他說,今年麥子不好,遇上了大旱,可是,農民的心不慌不跳,為什麼呢?因為家家都有存糧,前幾年風調雨順時,我們這村一般的農戶一年收麥就有2500公斤上下,要是在地沒分之前(實行聯產責任製之前)遇上這旱災,那可怕死了,那時候即使沒有災情,一個生產隊才打1500公斤小麥,還沒現在一家一戶收得多,一個人頭才分五六十斤麥子,咋個夠吃哩!

我還聽說,近年來這裏出現不少村辦企業,專業戶、聯合體日益增多,特別是煤礦、石墨廠、著色廠等發展得很快。

據考古學家在這一帶地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證明50萬年前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又在這個地域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而散布在附近的漢代古槐、觀音堂鍾鼓樓、包骨塔、馮玉祥將軍碑和烈士紀念碑等,與唐代石壕村相互輝映,閃爍出晶瑩璀璨的文化之光。是的,經過了漫長艱難的跋涉,步入人類文明的世紀,一切都該呈現出一番新的生活境界。

夜,真靜,偶然有行人的腳步聲,拖拉機的嘟嘟聲,汽車的喇叭聲,運煤火車的衝天長鳴。它們時隱時現,錯落有致地調節著石壕村之夜的旋律,使之呈現出特有的韻味。

願石壕村的夜晚永遠靜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