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縱有好的容貌,但不一定有風度。相反,容貌差一點,卻不一定沒有風度、氣質。曹操個子比較矮小,所以,在匈奴使者來拜見的時候,他讓崔琰冒充自己,曹操則立刀扮成身邊的衛士。接見之後,曹操派人探聽使者的反應。使者說:“魏王雅望非常,其床頭提刀人,乃英雄也。”可見,身材、相貌、服裝等並不能掩飾一個人的風度。
堅毅的性格也是一種有風度的表現。日本影星高倉健扮演的眾多銀幕形象,給人一種剛強堅毅的深沉美。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堅定不移的信心,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風度也與衣著打扮有關。衣衫不整、蓬頭垢麵的外表,會給人一種不尊重他人的印象,這樣的人同樣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更談不上什麼風度。
風度與人的職業和年齡有關。外交家有外交家的風度,教授有學者風度,指揮若定的將軍人稱有大將風度,年紀大的人有長者風度。“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不僅是棋手要講風度,連觀眾也要講風度。同樣,青少年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度:開朗的性格、樸素大方的打扮、文明的語言、勤奮好學的精神。
6.努力培養審美感受力
審美感受力作為審美活動的一種心理功能,是指人們直接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美的事物的完整映象和總體感知。不論是現實美,還是藝術美,它們都表現為具體可感的形式。美是生動的形象,它決定人們的審美活動要借助形象去把握美、領悟美。這種直觀形象的心理活動,就是審美感受力的表現。青少年要想培養自身的審美感受力,需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19世紀法國偉大的雕塑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是豐富多彩、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發現它。要欣賞音樂的美,必須有富於音樂感的耳朵;要欣賞繪畫的美,必須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否則,再美的音樂和繪畫,也不能成為我們的審美對象,對我們也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說,我們要發現美、欣賞美,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
我們觀賞風景,不是隻看一株樹、一塊石、一條溪,而是將它們放到山石林泉的特定背景中,欣賞某一自然畫麵。我們欣賞音樂,聽到的不是各不相幹沒有意義的單純音響,而是由節奏、旋律、音色等有機構成的、富有表現意義的樂章。總之,青少年隻有從整體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進入美的領域,並進而領略美的內涵。
(2)審美感受要從整體上感知美的事物
看一個人的審美感受力是不是敏銳,主要是看他能否發現此物區別於彼物的獨特性格。有了獨特的感受和發現,才算真正把握了美。如果人雲亦雲,用別人的眼睛看事物,那美就不屬於你。這在藝術家身上表現得尤為鮮明、突出。作為青少年,更應從整體上感知美的事物,切忌人雲亦雲。
(3)以獨特的眼光去發現和感受美
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他又說:“在藝術家看來,一切都是美的,因為在任何人與任何事物上,他銳利的眼光能夠發現‘性格’……”
印象派繪畫的創始人莫奈曾到英國倫敦遊曆,畫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畫麵上教堂的哥特式的尖頂上空籠罩著紫紅色的霧氣,時隱時現,色彩豐富,詩意濃鬱,非常精美。這幅畫展出時,觀眾看了大為驚訝:怎麼本來都是灰蒙蒙的,在畫家筆下卻成了紫紅色的?一定是他看錯了!可是,人們走出展覽大廳,仔細看看倫敦的上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發現那霧的確是紫紅色的。從此,莫奈被人譽為“倫敦霧的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