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走進“春天裏”(1 / 3)

藍帕格定律——將壓力轉化成動力

心理學名詞

藍柏格定理,由美國銀行家藍柏格提出,其核心內容為:“給員工製造必要的危機感。它給職場人的啟示是:壓力是可以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的。”

盡管壓力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對身處職場中的每個人來說,他們時刻都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在競爭激烈的辦公室中,很多白領表麵上很光鮮亮麗,一副輕鬆愜意的樣子,其實他們的壓力都不小。如果不能及時調節和轉化壓力,讓壓力變成動力,就有可能會出現憤怒、不信任、迷惘、沮喪、決策失誤、疲憊不堪及一些嚴重的健康問題。

壓力與動力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是要滿足一個前提,那就是壓力的承受者具有承受壓力的能力。因此,在遭遇壓力時,我們一定要積極地改變自己,不斷地自我充實,以便讓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讓自己笑傲職場。

經典案例

譚盾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剛到美國時,迫於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那段時間,他的壓力非常大。

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什麼兩樣,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氣,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了!幸運的是,譚盾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在一家銀行的門口,那裏人來人往,很熱鬧。

過了一段時日,譚盾賣藝賺到了不少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想進入學校進修。這段辛苦的賣藝生活讓他明白,學習才能讓自己更有實力。

譚盾在音樂學府裏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他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在學校裏,雖然譚盾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能賺到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了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這就是他的動力之源。

10年後,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銀行,發現昔日的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且,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出得意、滿足與陶醉。當看見譚盾突然出現時,黑人琴手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情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

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口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盾沒有明說,隻淡淡地說著。

那位黑人哪裏知道,10年後的譚盾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獻藝,而不是隻在門口拉琴賣藝。盡管同樣麵對生活的壓力,但譚盾並沒有向現實低頭,而是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你學會了嗎?

身在職場,免不了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壓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壓力既是阻礙也是機遇。隻有具備了強大的抗壓能力,才能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壓力,才能將壓力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促使自己去追求一個又一個的成功,並最終實現預定的目標。

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要工作總會有壓力,就算有時候壓力非常沉重,你也應該勇敢地承受壓力,並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對那些成功者來說,壓力越大反而會越有動力。

狗魚效應——迎接每一次挑戰

心理學名詞

狗魚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古時,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鰻魚差不多都死光了。後來,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裝鰻魚的船艙裏放進一些狗魚。鰻魚和狗魚天生就是死對頭,為了對付狗魚,鰻魚竭力反擊。由於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下,鰻魚充分調動了自己自然求生的本能,所以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年輕人麵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職場中,壓力使得每一個人都不敢停下成長的腳步,它促使人們時時奮進。麵對挑戰時,壓力使人不再退縮;實現一個目標後,壓力使人不敢懈怠;獲得成就時,壓力使人再接再厲。

在工作中,因迫於壓力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的現象有很多,但人們的應對方式卻千差萬別,有的人在壓力下舉起雙手認輸,有的人在壓力下迎難而上。

經典案例

郭為是聯想的元老之一,也是聯想一個業務公司——神州數碼的總裁。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柳傳誌把郭為的成功經驗總結為“哭著喊著要學習”。隻要一有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他就會積極把握。

2000年,聯想集團進行改革,將原有的事業部人員一分為二,一部分人進入原來的老聯想,另一部分人參與新開辟出來的業務——神州數碼。柳傳誌把老聯想的業務交由楊元慶去做,而將新開辟的神州數碼交給了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