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七君子”中的秘密黨員沙千裏1(1 / 3)

第九章 “七君子”中的秘密黨員沙千裏

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政府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王造時、李公樸、史良等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袖被捕。全國人民憤怒了,一場拯救“七君子”的行動在全國傳接。在獄中的“七君子”積極配合監獄外的愛國人士,與國民黨政府展開抗爭,迫於全國人民的壓力,國民黨反動政府不得不釋放這七位鬥士。沙千裏就是七位鬥士中的一位,抗戰期間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與國民黨進行不屈的鬥爭。

出生貧寒 誌向遠大

沙千裏,曾用名仲淵、重遠,祖籍江蘇蘇州,1901年6月12日生於上海。其上輩是商業資本家,家庭比較富裕。沙千裏出生後五六年,家境中落,一家五口,父親、母親、姐姐和妹妹及他,生活十分貧困。1908年,沙千裏的父親不幸去世,生活的負擔全部落在了母親顧慶雲一個人身上,好在母親有文化,又能吃苦,十分能幹,加上母親娘家生活水平不錯,經常給這個家庭不少幫助,一家人的生活才勉強維持。

由於父親過早離去,母親受到莫大的打擊,給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麵對三個年幼的孩子,母親常常會在一個人的時候號啕大哭。父親死後幾年,沙千裏的姐姐夭折,這對他母親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母親常常以淚洗麵,感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這一切,幼小的沙千裏看在眼裏。受母親的影響,加上現實社會的殘酷,沙千裏痛恨社會的不平,他暗自下定決心,長大後要好好孝敬母親,改變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由於家庭貧困,沙千裏沒有讀完小學,14歲時就被母親送到上海大豐棉布批發號當學徒。

進入大豐棉布批發字號後,沙千裏過著典型的學徒生活,時時要麵對主人的冷眼,師傅的刁難,所有的髒活、累活都要幹。他的主要工作是洗地板、擦桌子、扛重物、做飯、夜間一個人守店堂,這一切,沙千裏都默默承受著,並且不斷學習,尋求解脫的機會。由於他聰明過人,思維敏捷,辦事牢靠,深得店老板喜歡。兩年後,沙千裏破格升任店員,在店員的崗位上,沙千裏踏踏實實,做好本分工作,二三年後,店裏賬房缺人,店老板又將沙千裏調到賬房,任代理賬房,20歲左右的他就獨自承擔管理店裏賬目的重擔。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沙千裏沒有被當時上海的花花世界所誘惑,沉迷於燈紅酒綠的生活,而總是利用閑暇時間閱讀進步書籍,參加青年會辦的夜校補習英文。不斷的閱讀,使沙千裏所見世麵不斷擴大,他自己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也開始憂國憂民。

1919年,沙千裏18歲,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爆發,風華正茂的沙千裏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積極投入了這場運動,參與各種活動,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吸取“五四”的各種新思想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深深地吸引了他,認為這和他在大豐棉布批發字號工作以來的體驗完全吻合。他曾經說道:“在我不短的洋布莊的職業生活裏,使我清楚地認識了英國與日本帝國主義洋布在中國是占了怎樣的勢力,以及帝國主義者經濟侵略的厲害……,深深地體驗了資本家對夥計和學徒的剝削生活。我對舊社會的不滿及對帝國主義的痛恨,可以說完全是由於實際生活所產生的結果,不是憑空設想或從書本上體會的。”

“五四”前後各種報紙雜誌如雨後春筍般突起,各種新思想、新理論衝擊著腐朽落後的封建文化和封建倫理道德。上海複旦大學師生創辦的《平民》周刊就是當時較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沙千裏受這本刊物的影響也很大。

《平民》周刊創刊於1920年,由上海複旦大學師生組織的平民周刊社(後改名為平民學社)創辦,刊物大肆宣揚合作主義,其思想主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歌頌勞動者為主,同時號召知識青年積極參加勞動,尊重勞動;第二階段:宣傳合作主義,主張社會改良;第三階段:周刊的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注重調查國內工人農民的生活狀況,討論關於工人農民的各項問題,研究提高工人農民地位,解除他們痛苦的方法,這時的《平民》周刊開始發表共產黨人的文章,並積極傳播共產黨的思想主張。

沙千裏被《平民》周刊倡導的合作主義所吸引,認為合作主義揭示了商業剝削者的性質。而且還認為“合作”一股一權,公平合理,是改革現有經濟製度的最好辦法。在周刊的影響下,他撰寫並翻譯了不少宣傳合作主義的文章。沙在自傳中稱,當時的《上海時事報》“合作”副刊上,幾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他的《合作》、《合作運動概觀》等作品,開始關注俄國十月革命,歌頌和向往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列寧、斯大林領導的合作化運動。在作品《合作》中,他論述道:“值得我們注意的,厥唯蘇維埃俄國的狀況。十月革命以後,合作社曾經遭過一度劫難,但施行新經濟政策後,革命的領袖們,都認識了合作於俄國國家經濟和國計民生上都有偉大的價值,於是一變摧殘的政策,而積極加以提倡。”沙千裏認為,中國應該借鑒蘇聯經驗,發展合作經濟,使國家富強,而且認為可以避免資本主義。

雖然現在看來,沙千裏對於合作主義的認識存在局限,在當時的中國很難實現。但是,他明確反對帝國主義的掠奪,反對地主資本家的剝削,他的思想其實是傾向於社會主義的。

1925年,沙千裏考取上海法政大學,次年轉至上海法科大學。上海法科大學創立於1926年夏,當時原上海法政大學“鬧風潮”分裂出來的部分師生另立新校,沙千裏也是其中之一。發起者王開疆,校址在上海法租界蒲柏路。

1926年,北伐戰爭取得了很大成功,看到良好的革命形勢,異常興奮的沙千裏毫不畏懼當時上海軍閥李寶章瘋狂鎮壓國民革命,殘害革命青年的舉動,積極投身國民革命,從事秘密工作,並且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黨員。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進步人士,國民黨變成了新的軍閥,與舊軍閥毫無兩樣,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國民黨內部派係林立,混戰不斷,以英、美、日等帝國主義為靠山,各自割據一方,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掠奪百姓,鎮壓進步力量,排斥異己,橫征暴斂,國內工人農民甚至民族資產階級在內都沒有得到絲毫政治和經濟的利益。為此,沙千裏對國民黨開始失望,但他堅信中國需要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才能推翻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

北伐戰爭勝利發展的時候,上海法科大學參加革命工作的師生很多,因此校譽蒸蒸日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曾多次逼迫該校開除所謂跨黨分子12人,潘力山校長被特務謀刺身亡。在這種情況下,褚輔成被推為暫代校長,沈鈞儒為教務長。1928年1月,褚輔成被公推為正式校長。在學校期間,沙千裏刻苦學習,在北伐戰爭的影響下,積極組織同學參加社會活動,關心時政,關注百姓疾苦,逐步在學生中樹立了威信。1928年11月28日,沙千裏被推舉為該校己巳級學生會監察委員會委員,1929年秋,沙千裏從上海法科大學法律係畢業,成為了一位能夠主持正義的律師。

雜誌主編 社團骨幹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對共產黨實行血腥屠殺,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革命轉入低潮。曾任上海大學職員的共產黨員許德良與黨組織失去了聯係。為此,他自己在家裏辦了一個英文補習班,培養進步青年。在教授英文的同時,他不斷傳授做人的道理,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做一個好的青年。他還給學生們分析當時的形勢,指出社會不公平的根源,經常推薦或者借閱一些進步書籍給學生看,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受大革命失敗的影響,當時上海的很多報刊比較頹廢,不是反動就是色情,沒有任何品味,一潭死水,對青年成長非常不利。鑒於此,許德良建議學生集資辦刊物。經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刊物定名為《青年之友》,以“指示青年的修養,努力改造社會”為宗旨,鼓勵青年對社會負責,不隨波逐流、趨炎附勢,不自暴自棄、意誌消沉,不喪失鬥誌,就此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