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風雨中的航行——勞教戒毒的曆史回顧(5)(2 / 3)

(二)居高不下的原因。複吸率居高不下,這是國際和國內麵對的一個共同話題,國內的禁毒形勢必須麵對連續不斷上升的新增“吸毒大軍”。據報道,吸食毒品人群漸趨低齡化,有的從初中、高中就開始接觸毒品,加上還有居高不下的複吸者,國內禁毒形勢十分嚴峻。

複吸:就是戒斷某些成癮藥物後,重新吸食的行為。

複吸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是“心癮”難戒。這是因為藥物濫用造成吸毒者腦破壞未得到及時修複所致。修複受損的腦細胞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要告誡大家的是:毒能戒,但難終身戒;毒莫沾,沾毒一生毀。

複吸的原因除了藥物的作用和腦細胞的損傷難以修複外,它也有一些社會學的因素:

1.吸毒者本身的態度和動機,因為多次戒毒、複吸、戒毒、複吸,使他們對戒毒失去信心,於是以爛為爛,導致重操舊業。據本人所知,戒毒次數最多的達60多次。

2.家庭的接納度和可承受度,由於吸毒者道德缺失,對家庭的傷害是很大的。他們為了吸毒,可以六親不認,開始說謊,發展為強行要錢,不給就打罵。他們為了吸毒,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男盜女娼,傷天害理;偷雞摸狗,喪盡天良;殺人越貨,觸犯法律。再加之吸毒者不良的心理,精神空虛,使家庭的親人對他們產生討厭的心理,不願管,不想管,也管不了。麵對一個個戒毒的失敗者,麵對一次次給家庭親人造成的傷害,父親悲痛欲絕,母親哭瞎雙眼,妻子尋短見,丈夫白了發的故事很多。他們說,我們可以一而再的挽救他,但我們不可能再而三陷入這無盡的悲痛和無底的深淵。因此,吸毒者的親人“開始都能帶他們去醫院戒毒或在家中戒毒,到後來根本無法管了,他也戒不脫,我們也無法、無力再管了,是死是活隻有由他了”。一位吸毒者的母親如是說。

3.缺乏社會的監督、保障機製。在歐洲,美沙酮維持治療效果十分明顯,但在國內開展美沙酮維持治療試點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維持治療的過程中,缺乏有力的監管,完全成為個人行為,來與不來治療沒人管。這說明我國的社區戒毒體製尚不完善,社會工作者還十分缺乏。

4.“粉友”的出擊和引誘。有人說,在吸毒問題上,吸毒者是“無私”的。因為吸毒的人一般不獨享,喜歡在一起吸食。這些特殊的行為方式,決定了吸毒者在戒毒後一般都會有“粉友”來引誘,而且很主動,“一次可以拒絕,兩次可以拒絕,再後來就無法拒絕了”。

(三)原因後麵的思考。吸毒者的“心癮”是促使他們複吸的主觀因素和主要原因。讓我們對戒毒工作進行審視,這對戒毒工作的探索將有極大的幫助。

1.麵對現實。就是要客觀認識事物本身存在的現實性,而不是主觀去想象,脫離實際去猜測。毒品形勢的嚴峻,戒毒工作的艱難,吸毒成癮的病理機製難以控製等等,都是我們戒毒工作必須麵對的。

一是創建無毒環境的艱難。現實是吸毒者不斷上升的趨勢,毒品消費逐年增長,毒品品種不斷翻新。國際上,“金三角”、“金新月”等毒源地的毒品問題日趨嚴重,我國麵臨著境外毒品“多頭入境、全線滲透”的壓力。國內,2012年光登記在冊的吸毒人數已達200萬,還有隱性的吸毒者。可以說基本上難以找到沒有毒品的地方。

二是遠離毒品的渺茫。珍愛生命,遠離毒品,這是一個良好的願望。毒品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酒吧、在夜總會,在社區的角落,在家庭的院落,毒品就在我們身邊。據有關消息,販毒者為了“培養”吸毒大軍,將毒品之手伸向了學校、農村,有的甚至伸向戒毒所。在筆者以前工作的戒毒所,曾多次查獲毒品企圖流入所內案件。遠離毒品不可能,怎麼辦?我們教會他拒絕。教會他如何麵對唾手可得的毒品,教會他拒絕毒品的方法。從遠離毒品到拒絕毒品,一詞之改,使我們的戒毒工作更貼近實際。更符合戒毒的規律。

三是戒治定位的探索。如何來戒毒,是世界共同關注的難題,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綜觀世界的戒毒工作,都有無法回避的難題,他們注重從藥物上研究戒毒的方法,希望能找到戒毒的“靈丹妙藥”,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特區,雖然在開展藥物研究的同時,對吸毒者的認知及行為上進行了幹預的研究,但他們的研究都是分散的,社會製度決定了他們不可能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勞教戒毒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發揮勞教係統的管理優勢,教育優勢,生活衛生優勢,把勞教戒毒的戒治定位為:不是單一的手段,也不是單一的方法。單一的手段、單一的方法都不足以解決戒毒難的問題。必須走一條既有教育的、又有管理的,既有藥物的、又有心理矯治的綜合戒治模式之路,比傳統的、國外的戒治方法和手段有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