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附錄(1)(3 / 3)

靈感來去匆匆,似兔起鶻落,稍縱即逝。於是“我”要抓住它:

“我極力抓住剛剛獲得的靈感,想頑強的鳧出水麵。我坐在廂房窗下,呆呆看著窗外搖曳的老榆樹。我興奮地感受到那已經遠逝的、永不再來的人和物,蜂擁進我的心裏。我覺得必須找一個載體趕緊將他們裝進去,讓那些穿越時空隧道依然鮮活的生命繼續向前走去”。

靈感激發了作者的創作熱情,使之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這是她失卻已久的感覺,視創作如生命的她對此充滿感激。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動情地寫道:“靈感已像日出照耀黑暗那樣突然來臨,我想我是滿目熱淚了。因為經過了那麼多日子的彷徨和空白狀態,我終於開到了彼岸熠熠生輝的曦光”。

記得我曾建議張虹寫一些創作感受,而她隻不置可否地淺淺一笑。張虹不愧為一個有底蘊的作家。她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那些令形而上的理論家們莫衷一是的理論進行了詩意的闡釋。至此我不由得慶幸張虹的此次故鄉之行,因為在這組美文發表之後的兩年裏,張虹連續在《特區文學》、《上海小說》《延河》、《中國作家》等省內外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幾部反響不凡的中篇小說和長篇散文。其中,《等待下雪》被《中篇小說選刊》2003年第1期轉載,並獲第四屆特區文學獎;《小芹的郎河》被《小說月報》2005年第10期選載,並獲首屆柳青文學獎;《祝濤的事情》選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選的21世紀年度中篇小說選。我想,這次南沙河之行應該是作者值得永遠感念的生命之旅,也將是她創作的裏程碑。

情真,是散文的生命所在,靈魂所係。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正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張虹的散文是純真的內心世界流淌出的清泉,包含著感悟人生的真味。張虹的散文主情,多為對片段的情思以及那些晶瑩美麗的回憶的抒寫,以抒情見長。她的那些最精彩、最富靈氣、最自然的散文,幾乎都是飽蘸真摯的情感之筆,是對昔日“埋存”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生活進行“發掘”所得。在她的感情天地裏,沒有大海的壯闊,也沒有江河的奔湧,她的散文字裏行間流淌的是山間的溪水,平平穩穩;是從心底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抒發情感的筆墨,盡管永遠也激不起大波大瀾,卻能給讀者以一種細泉似的脈脈溫情。在抒情章法上,張虹善於在綿密的抒情裏,巧妙地插入場景的描繪、人物的刻畫、哲理的思索,使文章搖曳多姿。張虹的散文以情感人、以愛暖人、以美示人,於無聲處使我們的思想得到啟迪、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純化。張虹的散文往往以愛的哲學領悟人生,尋求人生的樂趣和慰藉,探求生命的奧秘和意義,以內化了的人生體驗,表現了對愛與美的崇尚。

《在南沙河畔遊走》所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情感,而是充滿審美感悟的藝術情感,是對自然情感的超越。精神家園的回歸、生命之旅的感懷,這一主題決定了本文敘事與抒情結合,情感豐富濃鬱的特點。感性體驗和理想沉思的交融,使這種情感頗具審美張力。張虹散文情感的強度和力度通常是以景物來襯托的,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情景無限,充溢著詩情畫意。作者以清麗流暢、溫婉細膩的筆觸渲染了一種輕盈淡雅的藝術氛圍。清風朗月、晴空碧野、清流柔沙、白雲青草、幽竹曲徑、朦朧細雨,處處表現出一種麗而不豔、濃而不膩的適度美。盡管作者的情感時常被故鄉的豐樹肥草美水激蕩的爛漫恣肆,但溫柔平和的心緒、優雅嫻靜的情致,又往往營造出浪漫溫馨、輕婉恬靜的藝術境界。

沉靜的凝思與驚訝的好奇、哲人的理性與孩童的天真使本文超越了普通的對自然山水的情感體驗層次,達到了富有哲學意味的深度。人的內心世界與自然、人生的真正溝通,使作品時時透出藝術內在的精神氣質,使作品含蓄深刻富有審美張力,從而超出了一般紀行散文,產生了餘音嫋嫋、韻味悠長的審美效果。

作者簡介:孫鴻女安康學院教授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