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謙德之效(3 / 3)

就是說你的心能夠表現出這個慈悲來,你本人就是觀音菩薩;你的內心能夠顯現出喜舍來,你就是大勢至菩薩。所以修心是修行的根本。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從心上去下功夫。一切外在的驕傲自大,都是我們自身內在的、心中的我執我慢、貪求欲望、煩惱習氣顯現出來的。我們隻有從根本上改變內心,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原文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①,有聲藝林②。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③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④。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⑤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⑥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⑦,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⑧,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⑨,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⑩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注釋

①工:善於,長於;文:文章。工文:即擅長寫文章。②藝林:舊時指收藏典籍圖書的地方,此處指讀書人之中。③揭曉:考試後開榜。④眯目:異物進入眼睛未及時清除而造成眼疾,這裏是指沒有眼光。⑤遽(jù):遂,就。⑥相公:對年輕讀書人的尊稱。⑦詈(lì):罵,責罵。⑧貧士:貧寒的讀書人。⑨節:品行,操守。⑩折節:改變自己平時的誌趣行為。自持:自我克製。試錄:考試錄取的名冊。薄行:品行不端,輕薄無行。


譯文

江蘇江陰的張畏岩,勤於學問,善於寫文章,在當時的讀書人之中很有名氣。甲午年(1594),他參加了南京的鄉試,借住在一個寺院中。開榜的時候,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心中頗為不滿,竟然破口大罵主考官,認為他們瞎了眼。當時有一位道人在旁邊微微笑了一下,張畏岩便遷怒於這位道人。道人就說:“您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張畏岩聽後更加生氣,便說:“你沒有見過我寫的文章,怎麼知道寫得不好呢?”道人回答說:“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現在聽到您這樣謾罵,心中不平之氣到了極點,文章怎麼能夠寫得好呢?”

張畏岩聽了道人這番話,不覺心悅誠服,於是便向道人請教。道人說:“科舉考試是否能考中完全要靠命運,如果命裏不該中試,文章即使寫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自己做一個徹底的改變。”張畏岩不解地問:“既然是命中注定,又怎麼能夠改變呢?”

道人回答說:“造命的權力在上天,而立命的機會卻由自己所掌握。隻要努力地去行善,積累陰德,什麼福報不可以求得呢?”張畏岩又問:“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能夠做什麼樣的善事呢?”道人回答說:“善事陰德,都是由心所造作出來的,如果能夠常常存著這份善心,功德就會無量無邊。況且像謙虛這一品行,並不需要花費什麼錢財,你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要去責罵主考官呢?”

張畏岩從此改變以往驕慢的性情,隨時隨地克製自己,每日努力行善,功德每天都在增加。丁酉年(1597),他夢見自己來到一幢高大的房子裏,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但裏麵缺少了很多行。他很好奇地問旁邊的人,旁人回答他說:“這是今年科舉考試的錄取名冊。”

張畏岩又問:“為何裏麵缺少那麼多的名字呢?”旁人又回答他說:“在陰間,每隔三年就要對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進行考察,必須是積累功德,並且沒有過失的人,才能夠榜上有名。像這份名冊中所缺的人,都是原本可以考中的,但是因為新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才被剔除出去了。”這人又指著其中一行說:“你最近三年以來,持身律己非常嚴謹,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夠自重自愛。”這一年科考,張畏岩果然考中了,列一百零五名。


解讀

《謙德之效》篇的前麵四個例子,講的都是當人的命運即將發生改變的時候,當善果即將來臨的時候,外表所表現出來的謙卑、謙和與謙光。本部分張畏岩的這個例子,講的則是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心,如何通過積善修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前麵四個例子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命運的改變必須從內心改變開始,一切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命運也是由心所造。

善業善果、惡業惡果,最終都是從心改變開始的。這幾個例子都說到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按儒家的說法都需要福德因緣,需通過修持自己的德行來實現,像張畏岩正是通過斷惡修善、從心之根本來改變自己命運的。


原文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製行①,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②,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③,縱發④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