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謙德之效(2 / 3)


原文

丁醜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①,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岩直諒②益友,時麵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嚐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③,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注釋

①斂容:收斂麵部笑容,現出嚴肅的神色。②直諒:正直誠信,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③三尹:就是主簿。明朝的時候,縣裏的知縣、縣丞、主簿分別稱為大尹、二尹和三尹。


譯文

丁醜年(1577)在京城,與馮開之在一起,看到他虛懷若穀,容色端莊,完全改變了小時候桀驁的性情。李霽岩是一個正直誠信的善友,經常當麵指出馮開之所犯的過錯,然而馮開之總是心平氣和地接受批評,從來沒有一句反駁的話。我告訴馮開之說:“一個人的福報必定有福報的根源,災禍也一定會有災禍的征兆。如果一個人能夠直心謙虛處下,上天一定會幫助他。學兄今年一定能夠科舉考中!”後來果真如此。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人。童年的時候在鄉試時考中了舉人,然而之後屢次赴京城參加會試都沒有考中進士。他的父親擔任嘉善縣的主簿,於是他就跟隨著父親一起到任上。他很仰慕錢明吾的學問,於是拿著自己的文章去拜訪請教。錢明吾竟然把他的文章用筆給塗抹掉了,趙裕峰見此情形不但不生氣,反而心悅誠服地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中了進士。


解讀

從這一部分開始,了凡先生引用身邊的一些真實事例,來說明謙受益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這裏講到馮開之和趙裕峰的兩個例子,以他們的謙虛以及隨後的科舉考中,說明在命運改變之前,也就是善果降臨之前,都會有外在的征兆表現出來。

這樣一個謙虛謹慎的態度,其實就是善果即將到來的外在征兆,這裏講的是謙虛的重要性。就像趙裕峰一樣,讀書人往往很自負,覺得自己的文章有心得,所以才會把自己的文章拿給人家去看,既是請人指導,同時也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當趙裕峰把文章呈給錢明吾看時,錢明吾連看都不看,就用筆把他的文章全部給塗掉了,像這種情況一般的讀書人都很難接受,甚至會憤憤不平,但是趙裕峰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謙虛地、心悅誠服地來繼續修改自己的文章,這就表現出非常難得的謙虛態度。

謙虛不等於自卑,更不是不思進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越是有修養、德行好、學問好、能力強、有偉大成就的人,他越是謙虛,越是能夠時時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相反,隻取得一點點成績,有一點點長處的人,如果沒有謙虛的態度,隻會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那麼這樣的人最容易驕傲自負,這樣的人也難以取得進步。

有人認為,謙虛就是看不起自己,也容易讓別人看不起自己,從佛法的角度看,這就是我執。謙虛是要我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有進步。其實,不要怕人家看不起你,人家看不看得起你沒什麼關係,你還是你,沒有什麼差別。

一個人越是怕別人看不起,越是有人真的看不起你。佛法就是教導我們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要我們去除這種對自己的執著,不要去貪戀過去,不要去憂慮未來,要活在當下,這樣才會有一種開闊豁達的胸襟,不去計較自己。真正做到無我,放下我執,才能放下別人看不看得起自己這種想法。因此謙虛既不是消極,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基於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的一種心態,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有所進步,這是謙受益的道理。


原文

壬辰歲,予入覲①,晤②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③,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④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⑤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注釋

①入覲(jìn):地方官員進京朝見皇帝。②晤:遇到,與某人見麵。③氣虛意下:態度謙卑,沒有驕傲的神色。④發:使人發達。⑤肆:放縱,任意行事。


譯文

壬辰年(1592),我進京城朝見皇上,與夏建所見麵的時候,發現他態度謙卑,沒有一絲傲慢之氣,而且流露出來的謙和的光彩撲麵而來。我回來後告訴友人說:“但凡上天要使一個人發達,在沒有獲得福報之前,先會開啟他的智慧。智慧一旦產生,浮躁的人自然會變得沉穩,肆無忌憚的人自然會有所收斂。建所的性情是如此溫和善良,這一定是上天啟發了他。”等到發榜的時候,夏建所果然考中了。


解讀

這些例子講的都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使得人生發生了改變。那時讀書考取功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們今天比起古人來幸運得多,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像古人那樣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通過科舉考中去做官需要很大的善緣,當因緣福報到來之前,表現在外麵的,往往就是這種謙光逼人。

這種謙光不僅僅隻是外在的表現,其根本則在於內心的改變。一個人隻有內心真正發生了改變,才能夠表現出外在的謙虛行為。所以佛法特別強調要在心中求,不向外去求,認為天堂地獄都在當下的心中,不必到外麵去尋找。所以《六祖壇經》裏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