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今年11歲了。一天下午,他和小夥伴們在小區裏踢足球,雖然媽媽已經很明確地告訴過陳鑫不要在小區裏踢球,可是陳鑫還是和小朋友去了,結果,沒一會兒,鄰居家的叔叔就來找陳鑫的媽媽了,說陳鑫在踢球的時候,把他家汽車的玻璃踢碎了。
陳鑫的媽媽一聽,氣壞了,揚言非要打死這個不聽話的孩子不可。
陳鑫非常害怕,在家裏跑來跑去,一邊哭一邊央求媽媽別打他了,鄰居想想自己的汽車玻璃,又看看正在被媽媽教訓的孩子也不好說什麼,反倒安慰陳鑫媽媽:“別打孩子了,隻是車窗碎了,還好我申請了保險,應該可以報銷的。”媽媽一邊安慰鄰居說換車窗的錢我們付,一邊還追著兒子滿屋子打。
事實上,陳鑫的媽媽並不是真的想打死他的兒子,多半是因為鄰居找上門來,一時間不好交代罷了。
但是陳鑫卻非常害怕,他想,媽媽怎麼這樣呢,媽媽不愛我了,媽媽好壞!
造成以上的問題,多半是因為陳鑫的媽媽傳達了錯誤的信息給兒子。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屢見不鮮,時有發生。當孩子犯了什麼錯,讓家長氣憤至極的時候,他們大都會采取以上的方法來處理。當然,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孩子錯了,做家長的就應該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裏了,而不是說一些危言聳聽的話,揚言要打死孩子。雖然,家長這樣說不過都是氣話罷了,但是男孩卻不這麼認為,他們不能及時地了解家長當時的做法背後的含義,很多時候,他們就真的以為家長要打死他們,家長不愛他們了。此外,如果家長長時間這樣說,時間久了,也會在孩子麵前失去原有的威信,以後再說什麼,孩子都不怕了,甚至習慣了。因為孩子們知道那不過是一句嚇唬人的話而已。
當然,故事中的陳鑫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媽媽並不會打死他,但是卻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以為自己的媽媽不愛自己了,甚至開始怨恨自己的媽媽,這樣一來,他們母子之間的關係必定會因此而疏遠,當陳鑫回到家中,他還會像以前一樣和媽媽融洽相處嗎?
給男孩父母的建議(情景再現)
陳鑫今年11歲了。一天下午,他和小夥伴們在小區裏踢足球,雖然媽媽已經很明確地告訴過陳鑫不要在小區裏踢球,可是陳鑫還是和小朋友去了,結果,沒一會兒,鄰居家的叔叔就來找陳鑫的媽媽了,說陳鑫在踢球的時候,把他家汽車的玻璃踢碎了。
陳鑫的媽媽一聽,叫來了剛回家不久的兒子:“陳鑫,過來!”
待小家夥過來以後,媽媽說:“你自己聽聽,你都把鄰家叔叔的車窗踢碎了。”
這時的陳鑫非常後悔,心裏很內疚,還有一絲絲恐懼(因為怕媽媽罵他嘛),他在想:我應該怎麼辦呢?
媽媽對鄰居的叔叔說:“非常抱歉,你看我應該怎樣彌補給您造成的損失呢?要不我現在給您賠錢吧!或者……”媽媽在想一切可以彌補的方法,陳鑫見狀,知道自己錯得很嚴重,眨巴眨巴眼睛,很誠懇地說:“叔叔對不起,我錯了,我不是故意的,我以後再也不在小區踢球了。”說著,眼淚還在眼眶裏打轉。
原本怒火中燒的叔叔見陳鑫這副模樣,雖然還是有點傷心但是也不好怎麼說了,況且他媽媽也這樣誠懇。
“沒關係了,我的車有保險,應該能給報,我們住得這麼近,我也不是過來讓你們賠的。”
“那可不行,我們給您造成了損失,就要承擔責任。”說著,陳鑫的媽媽就要給鄰居的叔叔賠錢。
陳鑫在一旁低著頭沒說法,但媽媽的做法卻印在了他的腦子裏,他想以後再也不能這樣做了。(應該給他自己承認錯誤的機會,讓男孩自己意識到錯誤性,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類似的話父母不能說
“我打死你個不孝子!”
“以後要是再亂跑,我就打斷你的腿!”
“再讓我看見你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我就把你送進監獄!”
“看你還敢不敢,我打死你個兔崽子!”
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本質的,如果不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的關鍵,而動不動就要打孩子的行為也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反倒是會漸漸降低父母的威信,疏遠父母與男孩之間的關係。因此,與其總是當著孩子的麵說一些讓孩子傷心又空洞的話,不如給孩子提出一些可行的辦法。
專家教你 男孩怎麼養
生活中當男孩犯錯誤時,家長應當如何對待?
第一,先聽聽男孩自己的解釋;
第二,與男孩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並引導男孩改正錯誤;
第三,多給男孩講道理,耐心地引導,切忌打罵男孩;
第四,如果真的有必要對男孩進行處罰,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辭,不能說出過激或有傷男孩自尊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