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曆史的詭計——經典謀略中的心理戰(5)(2 / 2)

周亞夫是早年隨漢高祖開國、晚年事惠帝平定諸呂的西漢名將——絳侯周勃之子。此人以軍紀嚴明、治軍有方、英勇善戰而著稱。據史書記載,當他兵駐細柳,抵抗匈奴時,連親至邊關慰問守軍的漢文帝也要嚴格按其軍令行事,不能輕易入其軍營,因而受到漢文帝的高度讚賞。漢文帝臨終前曾訓誡漢景帝:“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軍。”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對“軍無糧則亡”這個指導作戰的原則當然是運用自如、心手相應了。

周亞夫受命後,通觀漢、吳,權衡利弊,認為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叛軍兵多糧足,急取難以奏效,決定采取“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製”的上樹拔梯戰術。他以梁國為誘餌,牽製住敵人;然後斷其糧道,迫敵饑亂,待機殲敵。但是,吳楚之地,富庶之鄉,若動幹戈,隨軍糧草必然豐盛,要迫使叛軍饑而生亂,沒有一定的時間難以奏效。一邊要牽製住敵人,一邊自己又要養精蓄銳,待機破敵,這就須要占據有利地形,特別是必須有不間斷的糧草供應和足夠的武器裝備。為達此目的,周亞夫不由正麵出函穀關,而從藍田出武關,迂回至洛陽,占據炆、函之險,控製了滎陽武庫和敖倉糧秣,同時派兵清剿了吳王在炆、澠間設的伏兵,這樣既有了足夠的武器、糧秣運輸補給線,又使後方的安全有了保證,達到了有險可守、有糧可食、有器可用的目的,為持久作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隨後,周亞夫又派兵進擊昌邑,切斷了吳、楚與齊、趙的聯係。

此時吳、楚聯軍正加緊圍攻梁都睢陽,梁王數次派人求救。周亞夫考慮到梁國城堅國富,認為暫不前救無妨,而且這樣還有利於長久地拖住吳、楚聯軍,因此堅壁不出。梁王上訴於漢景帝,漢景帝命周亞夫領兵救援。周亞夫認為,全殲吳、楚叛軍的時機未到,應梁請求而輕易出兵,恐其作戰計劃半途而廢。但經分析敵我態勢可以明顯看出,以梁緊緊牽製住吳楚聯軍的目的已達到。現須立即切斷其糧道,斷絕其糧草供應,方能使吳、楚聯軍急速衰竭。於是,周亞夫派輕騎深入敵後,占領了吳軍糧道咽喉淮泗口,切斷其糧道。在吳、楚聯軍因頻繁作戰而受到相當消耗時,周亞夫將主力推進到下邑。

吳王劉濞在策動七國舉兵反漢後,恨不得一下子就推翻漢政權取而代之。出兵前,一些將領曾為其出謀劃策。但他既做賊心虛,擔心別人效仿自己,乘機作亂,又以老自居,看不起年輕將領,所以對大將軍田祿伯“分兵進擊,奇正並用”之策和年輕將領桓將軍“據滎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險”等很有價值的建議均不采納。待其兵多糧足時,他率兵直指漢王朝的屏障梁國,企圖長驅直入,首先占領漢王朝的要地滎、洛,以達西進無後顧之憂、控製中原以令諸侯的目的。結果堅城之下,欲進不能,數十萬大軍膠著於睢陽,曝“師”於荒野。特別是對補充糧草的要道——淮河和泗水的河口,也未加防範,讓周亞夫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淮泗口的失守,使吳、楚聯軍糧草吃緊,兵將心慌,處於進不能取、退沒有路、吃沒有食的境地。

吳王深感處境不妙,遂掉轉兵力進攻下邑,企圖尋求漢軍主力決戰,但周亞夫仍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吳、楚聯軍強攻不下,妄圖以聲東擊西之策而智取,又被周亞夫識破。是時,吳、楚聯軍糧草斷絕,長時間腹中無食使士兵饑餓過度,有的倒斃,有的叛離逃散,已達一觸即潰之勢。吳王不得不放棄進攻而引兵東撤。周亞夫看時機已到,遂揮軍追擊。漢軍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所向披靡,勢不可當。幾十萬吳楚大軍頃刻潰散,一敗塗地。楚王劉成被迫自殺,吳王劉濞僅帶殘部數千人乘夜倉皇逃竄,不久被人誘殺,平定七國的戰爭僅三個月即告結束。

◎ 班超平莎車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向北麵的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隻有兩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要撤退的跡象,並且有意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