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高幹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並告誡他們: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會有損自己父親的聲譽。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曾國藩在吃飯遇到飯裏有穀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穀裏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紀澤、紀鴻也這樣。他日理萬機,但是一有時間,就給自己的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標。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化。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紮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製動,“先拔根本,後剪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
處世方麵,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 毀譽參半的一生
對曾國藩的評價,有一句話十分精到,“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公元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麵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麵否定。
轉而進入了90年代,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開始逐步深入,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版,曾國藩家書、曾國藩的用人之道等等話題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此,對曾國藩的評價開始更多地趨於正麵。但是,圍繞曾國藩的曆史評價還繞不開幾件事,除去眾人皆知的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外,著名的天津教案更使得他背上了漢奸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