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稱曾國藩為中國近代曆史中最具爭議的著名人物,我想可能極少會有人反對。作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學者,曾國藩代表的是一段我們無法繞開的曆史。這裏所說的無法繞開,是因為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成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曾國藩生在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使得他的成敗都被烙上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有關他的評價,從來就是充滿爭議。曾國藩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曆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麵,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麵產生了令人矚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曾國藩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曆史人物。
正是因為他出現在這樣一個有太多動蕩和爭議的年代,百餘年來,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譽之者讚其為“中興第一名臣”、“中國曆史上最著名人物”;毀之者稱之為“漢奸”、“劊子手”。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富有爭議性的評價,使得曾國藩一度成為了清朝曆史研究中的熱門人物。曾國藩在他所處的年代究竟是推動了曆史發展的功臣,還是成為了開創中國近代苦難史的劊子手,也許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
◎ 不普通的普通人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得到了兩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這一點從曾國藩自小的讀書經曆就可以看得出來。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被列為優等,曾國藩的天資聰明、勤奮好學由此可見一斑。公元1832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他的人生自此上了一大台階。28歲時曾國藩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地踏上了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曾國藩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一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的。
曾國藩的仕途暢通與他的勤奮好學有密切的關係,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教,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這一點和本書提到的眾多曆史著名人物都很類似。可見能在曆史上留下些許色彩的人物,必是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
由於曾國藩博覽群書,涉獵文獻,廣博的知識使得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等。他推崇程朱理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才與用才,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則須皇上以身作則。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以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平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瀝血,辛苦操練出了一支戰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拚東殺,征戰畢生,直至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