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曆史中的善惡——君子與小人的舞台(5)(3 / 3)

然而,曾國藩在長沙編練湘軍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不久,張亮基、左宗棠、江忠源先後離湘,而署理巡撫潘鋒等不予支持,提督鮑起豹甚至從中作梗,挑動標兵與湘勇仇殺械鬥。一時,長沙城內風波迭起,連曾國藩設在又一村的公館也受到衝擊。這一狀況,直到繼任巡撫駱秉章來了之後才有所改變。

公元1853年7月,太平軍進攻南昌,江忠源要求增援,曾國藩與駱秉章商議派羅澤南領兵三千前往,第一次與太平軍對壘,湘軍損失慘重。這使曾國藩更進一步認識到太平軍遠非一般農民起義軍可比,要戰勝太平軍,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因此,曾國藩與江忠源商量了練勇萬人的計劃,訓練也更加嚴格,以期練出一支百戰之師。同時,曾國藩感到光有陸師不夠,還必須建立一支水師。公元1853年秋天,編練水師的計劃得到鹹豐皇帝的批準,湘軍規模改為編練水陸各5000人。此後,曾國藩離開長沙,前往衡州練軍。至公元1854年2月,水師、陸師各10營5000人練成,中國近代史上一支最為凶悍的地主武裝便誕生了。湘軍練成之後,立即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

曾國藩手下的湘軍,以“紮硬寨,打死仗”聞名。他的“多條理、少大言”,“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之說,被梁啟超譽為“曆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因此,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湘軍確實不同於驕縱懶惰的綠營和庸碌懦弱的團練,而顯得十分的凶猛強悍。曾國藩還能選拔和任用人才。他善於察言觀色,辨識部下的品質、才能。這一點,在著名的《冰鑒》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曾國藩提拔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名將,使湘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湘軍出師德州之後,首先迎戰入湘的太平軍西征部隊。湘軍先敗後勝,接著乘勝追擊,攻占嶽州,從此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公元1854年8月,曾國藩率湘軍主力出省作戰,與太平軍激烈爭奪湖北、江西。

公元1855年,湘軍攻占湖南省城武昌,次年又奪下江西重鎮九江。公元1860年,曾國荃率領湘軍精銳團團包圍安慶,深溝固壘,外拒援軍,內困守敵,經一年多的血戰,終於攻陷安慶,從此太平軍陷入難以挽回的困境。公元1862年,曾國藩指揮湘軍分三路向長江下遊發動進攻。長江以南,為左宗棠率領的楚軍泊江西進浙江;江北,李鴻章組建淮軍,出擊江蘇;曾國荃則率湘軍主力沿江而下,直指天京。終於公元1864年8月(同治三年六月)攻陷天京,將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了下去。其後,湘軍在清王朝鎮壓北方撚軍和西北回民起義、西南苗民起義的戰爭中殊死作戰,為維護搖搖欲墜的清朝封建統治立下汗馬功勞,而一大批以“書生領兵”起家的將領由此官運亨通,不少人成為清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湘軍的興起,造成了清朝的“同治中興”,也對晚清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持家修身之道

作為清朝曆史中最著名的文人,曾國藩有一係列的學術成就,這些成就有些是其領軍、執政的經驗,更廣為人知的則是他在如何識別人才,持家教子,修身養性方麵的獨到見解。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曆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曾國藩在教子方麵有三個方麵給人啟迪:

教育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塑造。他認為一個人隻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明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愁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