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善如流 巧處君臣關係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並任命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會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於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後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的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勳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並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隻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後悔。”李神通和尉遲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後,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炆和魏徵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鑒於有些折衝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但體格健壯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男)檢點入軍。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並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通過後,直接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魏徵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
最後,封德彝隻得向唐太宗如實彙報。唐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徵,聲色俱厲地說:“檢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幹係,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你這是什麼意思?”魏徵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檢點入軍,那麼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稅雜役將何取給?並且兵不在多,關鍵在於如何訓練。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接著,魏徵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於民的兩三件事。
魏徵還嚴厲指出:“如果長此以往,怎能取信於人!”唐太宗聽後,沉吟半晌,終於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麼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下令停止檢點中男,並賞賜了一口金甕給魏徵。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管教。見其吃飯,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過辛勤勞動。隻有愛惜民力,不奪農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係,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幹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做君主的雖然無道,但隻要善於接受諫言,虛心訥諫,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
並且唐太宗還教訓其他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人人自知。做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自大,鄂邑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謀反。事情敗露,燕王及公主自殺,上官桀等皆被族誅。做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千萬不要學劉旦的樣子。”據說,從此以後,這些龍子龍孫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 政策開明 創貞觀盛世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麵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麵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麵,太宗鑒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位,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選拔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麵命高士廉編《士族誌》,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麵,承襲隋代的科舉製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的教育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曆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朝末年,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往長安途中都落入黃河,剩餘的隻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等到太宗成立弘文館時,其中就已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派,學術觀點難以統一,於是命孔穎達加以整理,頒布《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為科舉考試提供了範本。史學方麵,太宗立國史館,編修南北朝及隋朝的曆史,一方麵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麵從中汲取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