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攔腰抱住張飛,說:“古人雲:‘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能再續乎?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日生,誓願同日死。今日雖無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呂布擄吾妻小,必不害之,容作方略救援。”說著,劉備“大哭”,關、張也“俱感泣”。毛宗崗評道:“是至情,亦是妙用。”“妙用”一語,點出了劉備“深諳人心”的性格特點。
小說《三國演義》寫劉備的哭,真真假假,有時是真中有假,有時是假中帶真。比如,因為缺個好軍師,劉備一直在打敗仗。有了徐庶以後,他打了許多勝仗,他很高興。可這時,徐庶不得不離開,因為曹操把他母親接走了。如果劉備不讓徐庶走,就意味著讓他們母子分離,這是不仁不義的事情,寧死他也不會做的,所以他送徐庶走。劉備一路上一哭再哭,依依不舍,這是真情,因為送走徐庶等於是斷了自己的胳膊,眼前再也沒有這麼好的人才了。所以,他看到徐庶匆匆而去,又“放聲大哭”,“凝淚而望”。
劉備這麼一路哭過來,哭得徐庶“心緒如麻”,但畢竟還是打動了徐庶的心。所以徐庶走了以後,又騎著馬回來,向劉備極力推薦“臥龍”諸葛亮,說他“乃天下第一人耳”,“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慮天下不定乎”?徐庶告辭之前,有沒有想到推薦諸葛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他是被劉備的哭打動後隆重推薦諸葛亮的,而且他還特地跑到臥龍崗,先把這件事跟諸葛亮說明了一下。
劉備這一哭,哭出了個諸葛亮,而且還使得徐庶身在曹營而不為曹操獻一計,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劉備的哭到底是真情流露,還是收買人心的伎倆,實在不好評判。
又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請了半天,諸葛亮愣是不出山。這時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哭著說:“先生不肯匡扶生靈,漢天下休矣!”說完,“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劉備不說自己需要諸葛亮輔助,而說是漢朝天下、黎民百姓需要諸葛亮“匡扶”,一下子將諸葛亮出山這件事情拔了一個高度,這一下果然感動了諸葛亮。毛宗崗說:“請諸葛亮則哭而請之,不哭則亮安得有出山之心。”可見這也是一次很有效用的哭,哭得諸葛亮心動,哭得諸葛亮為之出山,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還真難以分辨。
所以劉備的哭,有時候是真情的流露,有時候是虛假裏露真情,有時候是真情裏摻虛假,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劉備善哭,有時是塑造“仁君”形象的需要,有時是為了表達英雄之誌的需要,有時更是收買人心的輿論控製手段。
善用民心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君主,也是受到曆史評價最高的皇帝。知人善任,善用民心,是唐太宗的最大特點,從一句“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民情民意的重視和利用程度。
◎ 血腥的登基之路
由於開創了“貞觀之治”,曆史上對於李世民的評價多是溢美之詞,甚至有美化的嫌疑,人們習慣於把李世民看做是好皇帝的代表。事實上,李世民的登帝之路和其他爭奪權力的梟雄一樣,甚至更加血腥。
李世民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在李世民四歲時曾有相麵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此以“世民”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詔勤王,嶄露頭角。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父親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這時隋政權已衰敗,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傑,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訂了招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並肩作戰,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因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秦王。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複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的兵馬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采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股最強的勢力。
李世民在平定隋末各路勢力時,表現了他出眾的才能,這讓高祖為立誰為帝位繼承人的問題而大傷腦筋。同時,在作戰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尉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增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實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