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嚇退了曹軍,拆橋後來見劉備,報告經過。劉備說:“現在拆了橋,曹操定料我兵少,必來追趕。”於是,立即領軍往漢津、沔陽去了。
演戲能做到不僅別人信以為真,連自己也信以為真,這可以說是表演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劉備達到了。長阪坡上摔阿鬥,可謂是劉備非常高明的一個宣傳策略。前麵我們已經分析過,想當初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的時候,就給劉備指出了得天下的根本:人和,也就是要得民心。從此劉備在他的一生之中也確實在不遺餘力地貫徹著這一思想。亂世之中攜百姓出逃,本身就是一個作秀嫌疑非常大的舉動,摔阿鬥更是劉備為了收買人心的即興之作。這兩種舉動在當時確實給劉備愛民的仁君形象加了不少分。但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當時之人也許“偏不以為假”,後世人卻能看透劉備的偽善。隔了一段時間,有了時空間隔以後,“距離產生美”,這時候百姓就不再“偏不以為假”了。
後世的百姓沒有跟劉備直接接觸,沒有直接受到他言行的感染,所以心明眼亮,可以辨析出劉備行為的真假,“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這是老百姓閱讀《三國演義》以後的深刻感受,融入了老百姓的政治智慧。
劉備摔阿鬥,是摔給眾人看的,效果果然極好,感動得趙子龍“泣拜謝之”,說:“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一摔,要是摔太輕了,容易讓人看出是作假;要是摔重點兒,阿鬥不死則傷。而劉備卻摔得不輕不重,拿捏得恰到好處,可見他用心良苦。他就是要借摔阿鬥的這一舉動,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大仁大義”,以便“遠得士心,近得民望”。
劉備在表演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從摔阿鬥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有一個技巧,就是在表演的時候把玩弄權術的這一套把戲變成自己真情的流露、真情的交流,不但自己動真情,還要感動百姓,兩情互相感動、互相激蕩。這時候都不把作假當做是假的,百姓就能自然地接受了。這種策略,可以說是化有形的宣傳於無形,既有很好的輿論效果,又無刻意宣傳造勢的痕跡,的確是相當高明。
玩弄權術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共同的特點,曹操是這樣,孫權是這樣,諸葛亮、周瑜又何嚐不是這樣。所以劉備擅長玩弄權術、籠絡人心,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況且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指出三分天下的局勢時,就明確指出劉備所要奮鬥的目標——人和。人和的精髓就是人心。劉備既有漢室宗親的良好背景,又善於借助人的情感因素來玩弄權術、收買人心,正是這良好的先天背景和高超的宣傳表演技巧使得劉備能在實力最弱的情況下達到三分天下的目的。
◎ 入圍作品之二——以假亂真的哭戲
小說《三國演義》在描寫劉備時,是想努力把劉備“仁義之主”的形象塑造得更高大一點兒,更鮮明一點兒,更可愛一點兒,沒想到卻起了反作用。魯迅先生對此有評價,“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中國小說史略》),小說欲彰顯劉備“寬仁厚道”的品質,沒想到卻使得劉備像是在表演。
其實,劉備是在表演,還是發自內心的仁德,這都不重要。因為在當時,豪強爭霸天下,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難逃權力的誘惑。毛宗崗在評論劉備“攜民渡江”的舉動時說:“或曰:玄德之欲投江與曹操之買民心一樣,都是假處。”劉備攜民渡江的時候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說著便要跳江自殺。這種帶有濃厚表演性質的舉動,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收買人心。
劉備收買人心還有一個手段,就是哭戲的分量重。有人作過統計,《三國演義》中寫到曹操、諸葛亮的哭各為13次。曹操跟諸葛亮哭的次數居然差不多,可見,適當的哭戲是可以起到比較好的作用的。曹操的哭有假哭,諸葛亮也有假哭。比如諸葛亮去哭周瑜就是假哭,當然在他的內心裏也可能是真哭,因為周瑜是他強有力的對手,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難得一遇的知己,為知己而哭,倒也可以理解。而小說寫到劉備的哭是多少次呢?有人作了統計,是33次,比曹操和諸葛亮的總數還多,可見劉備的淚腺確實在他的事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民間歇後語也說:“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所以毛宗崗也說:“先主從來善哭。”又說:“先主基業,半以哭而得成。”
劉備的哭,有相當的技術含量,而且往往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
比如,當時劉備和關羽在盱眙,隻有張飛在徐州把守,誰知張飛喝醉了酒,打了曹豹。曹豹是呂布的老丈人,他一怒之下獻了城,呂布攻了進去,得了徐州。劉備的妻子被俘虜了。張飛一個人逃了出來,找到了劉備和關羽,說明了情況。眾人大驚失色。劉備歎一口氣說:“得,何足喜;失,何足憂。”但是關羽卻不依不饒,問嫂嫂哪裏去了?張飛說明情況,劉備聽了,默默無言。關羽大怒:“你當初要守城時,說甚來?兄長吩咐你甚來?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你死猶恨遲,尚自有何麵目來見兄長!”張飛聽了,也覺得對不起大哥,拔出寶劍,就要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