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輿論與人情——千萬別小看了宣傳(2)(3 / 3)

破壞聖庫製度的禍根首先是太平天國領導階層的封建特權思想和物質享受無度。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便自視為天下萬國之主。天京被稱做“小天堂”,大建宮室,極盡奢華……雖有聖庫專管財物,但對諸王與高級官員卻沒有限製,這無疑是對聖庫製度的一種破壞。這說明在太平天國最高領導階層中,封建享受思想非常頑固,小農意識的局限性再次顯現了出來。在韋昌輝的眼裏,聖庫哪裏還有平均平等的公庫原則,隻不過是封建帝王的私財和任意支配的內庫而已,洪、楊雖然口頭上也講“節用而愛民”的道理,但進入大城市後,講享受與排場、揮霍公共財物的奢靡之風,卻迅速像瘟疫一樣地蔓延開來。

天朝田畝製度 《天朝田畝製度》的基本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土地製度。土地製度是根本,是諸種製度所依托的基礎,也是《天朝田畝製度》的精華所在。土地製度是《天朝田畝製度》的核心和本質,正如太平天國創始人在本書的題目上所標明的,是“田畝製度”,亦即是太平天國的土地製度。這裏包含了兩個內容:一是劃分土地質量的等級標準;二是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天朝田畝製度》把天下田畝按其產量多寡,分為三類九等。

農村的社會組織製度。太平天國對農村的社會組織,按照太平軍編製進行了改組,即以軍、師、旅、卒、兩司馬為編製。

各級官員的保舉與黜陟製度。太平天國的各級官員,分為朝內、軍中和地方鄉富三種。規定每年一保舉,三年一升貶。

教育製度。以宗教形式進行教育,每二十五家設一禮拜堂,禮拜堂兼做學校。

司法製度。《天朝田畝製度》規定每軍設“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由師帥、旅帥兼任。不過,民間凡有民刑訟事,開始還是由兩司馬調理,如不能平息,則逐級複審。

乍一看,太平天國的這些製度是如此的完善,進步意義不言自明。可惜的是,這些政策就像空中樓閣一樣,看得見,摸不著,給人以無限的向往,卻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

◎ 天國沒落的複雜原因

曆史上的很多事件,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慘烈的農民革命,除去明末李自成領導的革命,首推天平天國運動。這場革命比起闖王的革命來,麵臨的社會環境更加複雜,但是其最終失敗的原因卻如出一轍。

太平天國之所以未能推翻清王朝而以失敗告終,其原因無論是主觀的、客觀的、主要的、次要的,都曾在鬥爭中不斷地表現出來。如以敵我雙方階級力量對比來說,在太平軍方麵,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南京的三年時間中,力量是由弱變強、由小到大的;而清朝統治階級是節節敗退的。可是從天京變亂到天京陷落這八九年間,太平天國卻由強變弱、由大到小;而清王朝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勾結起來變得強大了。

產生這種局麵根本原因,是由於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在政治、軍事上犯了一係列嚴重的錯誤,而這些錯誤的思想根源又是和農民階級的劣根性分不開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德國農民戰爭的失敗原因時就指出:“中世紀所有的大規模的起義都是從鄉村中爆發的,但是由於農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來的極端落後性,使這些起義都毫無結果。”“農民和小資產者一樣,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階級,不過他們有一點勝過小資產者,即他們比小資產者有勇氣。可是在曆史上他們完全不能從事任何首創活動,甚至他們從農奴製的鐵鏈下解放出來也是在資產階級的保護之下實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的話雖然犀利,但是道出了中國曆史上農民革命屢次失敗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本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在曆史上的悲劇角色。

太平天國運動,終究也隻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在封建社會中,農民階級受著嚴重的剝削,要求解放,而且敢於用武裝鬥爭來爭取解放。但是農民畢竟是分散的小生產者,他們不可能製定出明確的革命綱領並用這個綱領來團結所有的革命群眾;他們不可能長期地維持革命紀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他們缺乏運用科學的方法總結革命經驗,並用這些經驗來指導革命實踐的能力。

太平天國頒布過《天朝田畝製度》和《資政新篇》,但或者由於其絕對平均主義的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實現,或者由於其他主客觀條件決定了無法實行,太平天國提不出一個切實可行而又能動員廣大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綱領,這就不能長期保持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因而就不能把戰爭引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