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滿局限性的政治綱領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曾占據了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此外,洪秀全在這次起義時借用了當時從西方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理論,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等幾本書之內。雖然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聲稱結合了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但事實上他對基督教一無所知。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源於當時的中國籍傳教士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後來有外國傳教士知道了這件事,試圖向他講述聖經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為異端。盡管洪秀全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四不像”思想,對於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群眾有著很大的號召力,但是可以想象,一個連自己的理論綱領的精髓都含混不清的政權,怎麼能夠長久?
《天朝田畝製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革命綱領,體現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舊有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強烈願望。《資政新篇》是洪仁炆在後期提出的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由於客觀上周邊環境的惡劣與主觀上農民階級的漠視而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這兩部革命綱領,雖然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基本上不具備現實操作的能力,其微弱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存在本質上的缺陷,進步的表麵下埋藏著必然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國由神權與王權結合,朝中不但等級森嚴,為王為官者的為所欲為,更甚於儒家思想約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國把固有的傳統文化完全推倒,對傳統知識分子十分仇視。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後,生活糜爛腐化,朝政綱紀紊亂。製度上,天朝田畝、資政新篇等綱領隻是紙上談兵,從未認真推行,亦不見有任何成效可言。至於所謂“開放科舉考試予女子應考”等進步政策,大多僅存在於野史傳說之中。這些使得太平天國政權在曆史上引起很多非議,它的“先進性”並沒有得到曆史學家的讚同,甚至有人認為太平天國是建立在欺壓人性基礎上的另一個殘暴的政權。洪秀全本人並不理解基督教教義,他的所有的政策都沒有得到過成功實施。從某種意義上講,太平天國政權更加傾向於一個農民暴力政權。
◎ 紙上談兵的經濟製度
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後,陸續實行了一係列經濟製度,但是這些看起來“雄心勃勃”的經濟製度,大多流於表麵,難以真正推廣。
聖庫製度 聖庫製度是太平天國創立的第一個經濟製度。這個製度是伴隨著太平軍金田起義而產生的,直到太平天國革命失敗,聖庫製度才隨之結束。
太平天國無論軍中還是城鄉都編立軍伍。地方政權每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家設一軍帥,下轄師帥、旅帥、卒長,最基層的組織單位領導稱兩司馬。農業生產收獲時,兩司馬監督留下25家口糧,其餘全歸聖庫。在“天朝”設“總聖庫”主管財物。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才在它的中央機構中設立“總聖庫”、“總聖糧”,各有正副、又正副官四員,“職同檢點”。其下分設備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國聖庫的物資來源,約有以下五方麵:一是起義初期拜上帝會會眾交給聖庫的銀糧衣物;二是打敗清軍或攻克城鎮繳獲的戰利品;三是各處城鄉人民的捐獻和對富戶派大捐、打秋風所得的財物;四是“科派”、田賦與工商稅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產品等。天京城中設立的百工衙與諸匠營,是聖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太平軍創建之初,聖庫製度對保障部隊供給、吸引貧苦農民參加革命和嚴明軍事紀律等方麵,都起過積極的作用。定都天京後,洪、楊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經濟生活也納入聖庫的供給範圍。而且一度要求在民間實施“人無私財”的原則,這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現實、違背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天國領導階層的變質從這裏也能看出端倪。
從曆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私有製度還處於方興未艾之時,任何一種想改變這種客觀趨勢的平均主義的思想和製度,都隻能是被剝削者美好、幼稚的空想。如果要在實踐中長期推行,無疑將會受到阻礙和破壞。從人們的意識形態來看,幾千年的私有觀念,也絕不是《太平條規》中禁止私藏金銀的規定和天王詔令、東王誥諭中要求“公心和儺”的說教所能改變的。農民雖然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是農民卻有著濃厚的私有觀念和發家致富的願望,他們並不滿足於平均主義的供給製度。因此,聖庫製度在實施中,便遇到愈來愈多的主客觀困難。這種製度理應該隨著情況的發展而作合理的改革,使起義初期的供給製度轉變成較為完善的財務製度,以適應新的需要。但是,沒有材料證明太平天國對此作出過重大修正,而是任其演變,終於使其被破壞得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