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稱大順王,改西安為西京,定軍製,封功臣,開科取士,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隨後他率師強渡黃河,東進山西,連破汾州、太原等城。旋即兵分兩路,李自成派遣部將劉芳亮率南路軍攻大名、真定;自己與劉宗敏率主力為北路,於寧武關與明軍血戰數日,擊殺明總兵周遇吉。隨後相繼進占大同、宣府、昌平。三月十七日,兩路大軍會師北京城下,於十九日破城,逼迫崇禎帝自縊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終於兵臨北京城下,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覆亡。李自成同時改明五軍都督府為五軍部,變武將稱謂,定品位,完善軍製。此時的闖王,已經達到了個人權力的最頂峰。但可惜的是,他的事業並沒有因此而走向另一個高峰,相反,他領導的農民革命,開始走下坡路了。
◎ 比竇娥還冤的陳圓圓
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李自成多次遣使招降明總兵吳三桂,但都沒有結果。這裏就出現了一段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插曲,就是吳三桂最終投降清軍的原因。吳梅村的詩裏有“痛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句子,說的就是崇禎在煤山自殺乃至舉國痛哭以及吳三桂因愛妾被搶投降清軍的事。曆史上習慣於把陳圓圓作為一個曆史事件轉折的重要因素來強調,不少人在印證“紅顏禍水”這個概念的時候經常舉出這個例子。
可李自成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真的是大順政權走向末路和吳三桂一怒為紅顏的“導火線”嗎?這種說法實在缺乏說服力。李自成在高迎祥死後接過他的旗幟和名號,成為李闖王。高闖王的親妹妹是李自成的妻子高夫人。這位高夫人很不簡單,在戰爭中她為丈夫立下了汗馬功勞,兩人的感情一直極好。可以看得出,李自成和元配夫人在戰爭中建立起來了革命情感。但是,苦孩子出身的李自成,在建立了大順政權、自立為皇帝之後,還能忠貞於共患難過的妻子高夫人嗎?不大可能,因為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且李自成集團在建立政權之後的種種腐化墮落行為也恰好印證了這一點。搶來陳圓圓,不是闖王的真情流露,而是登上權力寶座後赤裸裸的欲望展現。
至於吳三桂,從來就不是個傻子,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搶走後自然會覺得麵子上掛不住,但他是因為陳圓圓而拒絕了李自成的招降嗎?曆史上對吳三桂投降清軍和陳圓圓有多大關係這一問題說法不一。
以吳三桂的精明程度,就算沒有陳圓圓,他依然會投降清兵。吳三桂在崇禎死後,作為崇禎的臣子,本該下令全軍重孝,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從這點可以看出,他是沒有誓死效忠明帝的想法的,必要的時候他肯定會見風使舵。而且在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前,崇禎曾下令命他勤王,但是他卻以要護送寧遠百姓為借口而遲到,導致李自成順利攻克北京,逼死崇禎。當時明軍對李自成的軍隊很害怕,吳三桂也不例外。但李自成剛剛建立政權不久,就急於淫樂享受,小農意識凸現,內部矛盾重重,完全忘記了自己是靠“三年不征,一民不殺”,“迎闖王,不納糧”的利民口號走到今天的。麵對這些,吳三桂難道不會權衡局勢嗎?他一定會,而且從麵子上講,他也不願意向李自成低頭。
因此,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曆史戲說的成分更大。至於陳圓圓,不過是一個弱女子,長得漂亮並不是她的錯,古往今來無數的曆史評論家讓她承擔招來外族入侵的責任,未免有失公道。李自成的敗亡,吳三桂的選擇,客觀地說,是由他們個人的內因和當時的情境所決定的。隻因為長得風華絕代,就白白背上了一個紅顏禍水的惡名,陳圓圓真是比竇娥還冤。
有關李自成的死,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大順永昌二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於通山縣(今屬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年四十歲;另一種是出家為僧,卒於康熙年間。李自成統軍作戰十餘年,重視從嚴管理、訓練部隊;注意密切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的戰法出奇製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可惜他所領導的農民隊伍,始終無法擺脫小農意識和封建思想的影響,還沒有坐穩執政的椅子就急於享受,使得內部矛盾重重,最後僅僅在曆史上留下了壯烈的一筆。1944年3月,郭沫若撰文發表《甲申三百年祭》,揭露明末統治的黑暗時,就用了很長的篇幅討論李自成進北京之後的驕傲腐化和吳三桂的抉擇。國民黨認為此文用明朝影射當時國民政府的腐化;共產黨將此文用於整風運動,提醒黨員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轍。可見李自成因為內因作亂而最終導致失敗的那一段曆史有多麼重要的借鑒意義。